
(1).素負重望的人。《三國志·魏志·張既傳》“令 既 之 武都 ” 裴松之 注引 晉 摯虞 《三輔決錄注》:“﹝ 遊殷 ﹞以子 楚 託之; 既 謙不受, 殷 固託之。 既 以 殷 邦之宿望,難違其旨,乃許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趙信國辭相》:“ 趙葵 南仲 樞使, 陳韡 子華 參政,皆一時宿望。” 清 曾國藩 《箴言書院記》:“ 湘 人官京師者,多同時輩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盡。”
(2).舊時的聲望;素來的名望。《資治通鑒·晉武帝泰始元年》:“帝乃追述 允 之宿望,稱 奇 之才,擢為祠部郎。”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朝議置益政院官,院居宮中,選一時宿望有學者,如 楊學士 雲翼 、 史修撰 公燮 、 呂待制 造 數人兼之,輪直。”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禮部有修明典禮、釐正文風之責,故秩宗清要,非儒臣有宿望者,不得濫竽其間。”
“宿望”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素負重望的人
指德高望重、長期享有聲望的人物。例如:
舊時的聲望或素來的名望
強調個人或家族長期積累的聲譽。例如: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典籍原文。
宿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長久以來的願望或渴望。它由“宀”和“望”兩個部首組成。
“宀”是一個意思為“室”的部首,它表示與居住、住宿有關的事物。而“望”部則表示對未來或某種願望的期盼和向往。
宿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傳》。在《左傳》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追譽既乏,宿望于公。” 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人對公衆贊譽的持續期盼。
在繁體中文中,宿望的寫法很簡單,和簡體中文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宿望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字形中的“宀”部字寫得像一個小房子,表示居所,“望”部字則寫得像一個人站在山上向前望的形狀,表示瞻仰遠望。
這是一個使用宿望的例句: 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始終懷抱着對成功的宿望并為之奮鬥。
組詞:宿命、宿根、望眼欲穿、望風而退
近義詞:心儀、憧憬、向往
反義詞:鄙視、厭惡、遠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