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含哀;心懷憂傷。《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鄭玄 箋:“恤,憂也。” 漢 張衡 《思玄賦》:“王肆侈於 漢 庭兮,卒銜恤而絶緒。” 唐 張說 《唐贈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小子銜恤,非曰能文。”
(2).父母死後守喪。 晉 陸機 《<兄平原贈>詩序》:“餘弱年夙孤,與弟 士龍 銜恤喪庭。” 宋 王安石 《将至丹陽寄表艮》詩:“三年銜恤空餘息,一日忘形得舊遊。” 清 馮桂芬 《與李方赤太守書》:“丙午夏銜恤歸裡,見之為之慨然。”
(3).蒙受冤屈。 清 恽敬 《上陳笠軌按察書》:“其有匹夫匹婦之銜恤者,可訴之縣。”
(4).關懷,顧恤。 清 方苞 《七思·三姊》詩:“嗟餘兄弟常危疾,姊在視兮時銜恤。”
“銜恤”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含哀;心懷憂傷
指内心充滿哀痛或憂慮,常見于描述失去親人後的情感。
出處:出自《詩經·小雅·蓼莪》“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鄭玄注“恤,憂也”。
父母死後守喪
特指子女為父母守孝的禮儀行為。
例句:晉代陸機《〈兄平原贈〉詩序》提到“銜恤喪庭”,宋代王安石詩中也有“三年銜恤”的表述。
蒙受冤屈
指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或冤屈。
用法:此義項較罕見,多出現于特定曆史文獻中。
關懷,顧恤
表示對他人的體恤與關心。
例句:漢代張衡《思玄賦》“卒銜恤而絕緒”。
《詩經·小雅·蓼莪》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 表達失去父母後無依無靠的悲怆()。
張衡《思玄賦》
“王肆侈于漢庭兮,卒銜恤而絕緒”
→ 暗含對君王驕奢終緻憂患的諷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詩經》《思玄賦》等原文或權威注釋。
銜恤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對有功勞或有貢獻的人給予高度的關懷和照顧。
銜恤的部首為衣,筆畫數為12。
銜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秋官·宗人》:“故賢聖在位,朝夕貫穿銜恤,淳化更新。”這裡的“銜恤”是指對賢聖在位的人進行關懷。
繁體字“銜恤”為「銜恤」。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銜恤的寫法為「蘝黻」,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常用的「銜恤」。
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得到了************人的銜恤。
銜恤的常見組詞有:銜恤制度、銜恤有加。
近義詞有:眷戀、關切、贊賞。
反義詞有:冷落、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