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銜恤的意思、銜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銜恤的解釋

(1).含哀;心懷憂傷。《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鄭玄 箋:“恤,憂也。” 漢 張衡 《思玄賦》:“王肆侈於 漢 庭兮,卒銜恤而絶緒。” 唐 張說 《唐贈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小子銜恤,非曰能文。”

(2).父母死後守喪。 晉 陸機 《<兄平原贈>詩序》:“餘弱年夙孤,與弟 士龍 銜恤喪庭。” 宋 王安石 《将至丹陽寄表艮》詩:“三年銜恤空餘息,一日忘形得舊遊。” 清 馮桂芬 《與李方赤太守書》:“丙午夏銜恤歸裡,見之為之慨然。”

(3).蒙受冤屈。 清 恽敬 《上陳笠軌按察書》:“其有匹夫匹婦之銜恤者,可訴之縣。”

(4).關懷,顧恤。 清 方苞 《七思·三姊》詩:“嗟餘兄弟常危疾,姊在視兮時銜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銜恤"是一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1. 心懷憂傷

    這是"銜恤"最核心的含義。"銜"指含在口中,引申為藏在心裡、懷有;"恤"指憂慮、哀傷。合起來表示内心懷着深切的憂傷或悲痛。此義項源自《詩經·小雅·蓼莪》中的名句:"出則銜恤,入則靡至",描述失去父母後出門滿懷憂傷,入門卻不見雙親的哀恸之情。該用法在古代詩文中較為常見,用以表達深沉的哀思。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指父母死後守喪

    由"心懷憂傷"的本義引申,特指因父母去世而服喪守孝。在古代禮制中,子女在喪期内需心懷哀痛,遵守特定的喪葬禮儀和服喪期限,故"銜恤"也用來代指這一過程。此義項更側重于行為與禮制層面。來源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

"銜恤"是一個承載着深厚情感的文言詞,既指内心深藏的憂戚哀傷(尤其指喪親之痛),也引申指為父母守喪盡孝的行為和時期。其使用帶有強烈的古典色彩和情感重量。

網絡擴展解釋

“銜恤”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礎釋義

  1. 含哀;心懷憂傷
    指内心充滿哀痛或憂慮,常見于描述失去親人後的情感。
    出處:出自《詩經·小雅·蓼莪》“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鄭玄注“恤,憂也”。

  2. 父母死後守喪
    特指子女為父母守孝的禮儀行為。
    例句:晉代陸機《〈兄平原贈〉詩序》提到“銜恤喪庭”,宋代王安石詩中也有“三年銜恤”的表述。

  3. 蒙受冤屈
    指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或冤屈。
    用法:此義項較罕見,多出現于特定曆史文獻中。

  4. 關懷,顧恤
    表示對他人的體恤與關心。
    例句:漢代張衡《思玄賦》“卒銜恤而絕緒”。


二、用法與語境


三、例句解析

  1. 《詩經·小雅·蓼莪》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 表達失去父母後無依無靠的悲怆()。

  2. 張衡《思玄賦》
    “王肆侈于漢庭兮,卒銜恤而絕緒”
    → 暗含對君王驕奢終緻憂患的諷喻()。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詩經》《思玄賦》等原文或權威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班第寶産八仙避寒不絶如發沖替重整旗鼓傳經送寶麤丑皴皵點檢所疊意發句返觀内照肥馬輕裘風蝶管中窺天害蟲海夷橫打鼻梁乎號混說白道豁齒戒朝界首齎發寄費積時九關糾譑俊倈珂聲老弦靓姝連旂靈奇流彈律法抹布芒草明揚乾九謙屈青玉竿親賞棋手僧祇戶上春删革生受食不重味屎滾尿流使民失物水鴨私相授受太半退過喔喔鄉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