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絳脣 ”。朱唇,紅唇。 漢 揚雄 《蜀都賦》:“眺朱顔,離絳脣,眇眇之态,吡噉出焉。” 南朝 梁 江淹 《詠美人春遊》:“白雲凝瓊貌,問珠點絳脣。”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絳唇皓齒,鬒髮如青絲。” 清 陳維崧 《竹枝·粵東詞》:“檳榔酒釀鬱林春, 鬱林 兒女多絳唇。”
(2).借指紅色箫孔。《文選·王褒<洞箫賦>》:“鎪鏤離灑,絳脣錯雜。” 李善 注:“絳脣謂簫孔以朱飾之。”
“绛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面的含義和用法:
字面解釋
“绛”指深紅色或紫紅色,是中國古代對鮮豔紅色的稱謂;“唇”即嘴唇。合稱“绛唇”特指紅潤如绛色的嘴唇,常用于形容人的唇色健康美麗。
引申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借“绛唇”贊美女性或男性的容貌,如“绛唇皓齒”形容唇紅齒白的姣好面容。
傳統象征意義
特殊指代
古代樂器箫的紅色音孔也被稱為“绛唇”,如《洞箫賦》中“绛唇錯雜”即描述箫孔裝飾。
文獻記載
詩詞應用
例如李清照《點绛唇·蹴罷秋千》中“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通過“點绛唇”刻畫少女嬌羞情态。
“绛唇”既可指具體的紅唇,也可作為文學意象或樂器部件的代稱。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绛色”的豔麗特質展開,兼具審美與文化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曆史淵源,可參考《全漢賦》《宋詞選注》等文獻。
绛唇(jiàng chún)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嘴唇的顔色鮮紅,宛如绛色。绛色為中國傳統顔色之一,帶有一種深紅的光澤。
绛(糸絲部,9畫)和唇(口口部,11畫)。
绛唇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究,但在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在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來形容嘴唇的顔色紅潤如绛色,表達美麗動人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绛唇的寫法為「絳唇」。
根據《康熙字典》,绛在古時候有多種寫法,包括「纕」、「絳」、「漚」等。而唇的古代寫法為「脣」。
1. 她的绛唇帶給人們無盡的誘惑和神秘感。
2. 秋天的葡萄紫紅色,就像绛唇一樣美麗。
绛眼(形容眼睛的顔色紅潤)、绛絲(形容絲綢的顔色鮮紅)、绛紗(深紅色的紗),等等。
近義詞:紅唇、櫻唇。
反義詞:蒼唇、蒼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