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ntin] 窗格子
亦作“窻欞”。即窗格。 唐 裴铏 《傳奇·崔炜》:“ 煒 恐悸汗流,揮刃攜艾,斷窗櫺躍出,拔鍵而走。”《水浒傳》第五六回:“ 時遷 溜下來,去身邊取箇蘆管兒,就窗櫺眼裡隻一吹,把那碗燈早吹了。”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先人與公同修舡,以紙補其窻欞。” 郭沫若 《高漸離》第三幕:“這兒就是岔子了,你們看,這窗櫺上不是泥印嗎?”參見“ 窗格 ”。
亦作“窻欞”。見“ 窗櫺 ”。
窗棂(拼音:chuāng líng)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重要元素,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窗棂指窗戶内部由木條、金屬等材料制成的橫豎交錯格子結構,屬于正式用語。它與窗框不同,後者指窗戶四周的邊框(如木框、鐵框等)。
窗棂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審美核心之一,通過格子分割将窗外景色框成“畫”,如古詩“窗含西嶺千秋雪”便體現了這種意境。其設計還承載文化寓意,如福壽、吉祥等象征。
文學中,窗棂偶被比喻為“眼睛”,既形容其透光性,也借指眼睛的形狀或洞察力。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權威來源。
窗棂是指窗戶上的木條,用于支撐玻璃或者窗格的栅條。它是窗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起到保護和裝飾窗戶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窗棂的部首是“穴”,它包含6個筆畫。
來源窗棂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窗即窗戶,棂即栅條,也就是用來裝飾窗戶的木條。
繁體字窗棂的繁體字是「窗欞」。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窗棂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依舊是在現代的基礎上稍作改動。比如,窗棂的「欞」這個字,在古代可能會寫成「椤」或者「籜」。
例句1. 窗棂上的玻璃被打碎了,需要盡快更換。
2. 這個窗棂設計得非常别緻,給房間增添了一抹亮色。
組詞窗棂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窗棂條、窗棂玻璃、窗棂設計等。
近義詞窗棂的近義詞可以是:窗格、窗紗、窗楣等。
反義詞窗棂的反義詞可以是:窗簾、窗扇、無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