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解小便。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或濯腳於稠衆,或溲便於人前。”《魏書·苻生傳》:“常從輿上溲便,輦者謂之天雨。”
(2).尿,小便。《後漢書·張湛傳》:“ 湛 至朝堂,遺失溲便。” 李賢 注:“溲,小便也。”《南史·臧質傳》:“二十八年正月, 太武 自 廣陵 北返,悉力攻 盱眙 ,就 質 求酒。 質 封溲便與之, 太武 怒甚。”
"溲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義分解
二、文獻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刺驕》,南北朝時期的《魏書》《後漢書》等史書均有使用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南史》記載臧質将尿液封存贈敵的典故,突顯了該詞的名詞屬性。
三、字形結構 由"溲"(水部,表液體)與"便"(人部,表行為)組合而成,左右結構雙字詞,讀作sōu biàn。
現代使用建議:該詞已鮮見于日常用語,多存于古籍或中醫文獻中。需注意古漢語中"便"單獨使用時多指排洩行為(如"便利"),而現代漢語"方便"等詞已無此義,避免混淆。
《溲便》是一個漢字詞語,原義指排尿和排便,即解放尿液和糞便。然而,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經轉義為指不雅的言語或行為。
《溲便》的部首是“水”(氵)和“便”(人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0畫。
《溲便》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古》中,意指排洩物。該詞的繁體字為「溼便」。
在古代,「溲便」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見的變體寫法有「溲染」、「拾便」等。不同時代和地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散發出一股惡心的溲便氣息。
2. 這個笑話裡有太多不雅的溲便内容,不適合在公衆場合講。
清溲、尿溲、便秘、排便、大小便等。
小便、排洩等。
尿液、糞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