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ieve; avoid] 廢除;免除
蠲除肉刑。——《史記·太史公自序》
(1).廢除;免除。《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 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 太宗 。”《世說新語·政事》“ 賈充 初定律令”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 充 有才識,明達治體,加善刑法,由此與散騎常侍 裴楷 共定科令,蠲除密網,以為 晉 律。”《南史·齊紀上·武帝》:“ 吳興 、 義興 遭水縣,蠲除租調。”《花月痕》第十四回:“ 謖如 要送酒安席, 荷生 道:‘方説甚麼套,都已蠲除,你又來犯令了。’” ********* 《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現今苛捐盡數蠲除,物價也漸便宜了,人民也漸富足了。”
(2).清除。《史記·李斯列傳》:“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幽怪一·漢宮老婢》:“我侍 張皇後 十二年,每伺後将入廁,為之灑掃,為之揭裙捧匜,蠲除糞溺。”
蠲除(juān chú)是漢語中的一個書面用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免除;廢除(賦稅、勞役等)
這是該詞最常用的含義,指官方下令取消或減免賦稅、債務、勞役等負擔。例如:
《史記·太史公自序》有“蠲貸貧民”的記載,指免除貧民的債務。
《漢書·元帝紀》載:“有可蠲除減省以便萬姓者,條奏毋有所諱”,意為有可以減免賦稅以利百姓的政策,應上奏不必隱瞞。
清除;去除(疾病、弊端等)
引申指像清除污垢一樣去除疾病、陋習、弊端等不良事物。例如:
中醫典籍《金匮要略》中提到“以去其沉痼,蠲除其病根”,指清除頑固的病根。
滌除;洗去(多用于抽象事物)
在文學或哲學語境中,可指滌除心中的雜念、煩惱等。例如:
古人追求“蠲除煩惱,清淨身心”的境界。
詞源與構成:
“蠲除”主要表示權威性的免除(尤指賦役),或徹底地清除、去除(疾病、弊端等)。其用法較為正式和書面化,常見于曆史文獻、政策法令及古典文學作品中,強調一種官方或徹底的清除、減免行為。
主要參考資料:
“蠲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uān chú,其核心含義為廢除、免除,多用于古代政治、法律或禮儀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含義:指對舊有制度、刑罰、賦稅等的廢除或豁免。例如:
引申義:在《廣韻》中,“蠲”還被解釋為“潔也”,即清潔、淨化,因此“蠲除”也隱含“清除污穢、恢複清明”的意味()。
“蠲除”是古代政治文獻中的高頻詞,既體現制度變革(如刑罰、賦稅),也承載道德意義(如淨化弊端)。如需查看更多古文例證,可參考《史記》《南史》等典籍()。
安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柏曆榜箠半夏稻豹别暴慢飽漲不登大雅之堂差錯長拍逞露澄心紙崇喪出意東白二變放绌公西詭士寒拾洪波皇邸護城壕絞急涓浍佬佬樂山愛水兩面性龍圖老子淪亡緑豆皮兒漫頭煤氣機蒙眇密合鳴镳驽良挪挱叛命屏篷驅掃曲術喪覆桑弧矢志山公啟商氣釋詞師大史聃疏爵死友田假妥視萬毫齊力侮罵吳中四傑相受宵衣邪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