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ieve; avoid] 廢除;免除
蠲除肉刑。——《史記·太史公自序》
(1).廢除;免除。《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 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 太宗 。”《世說新語·政事》“ 賈充 初定律令”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 充 有才識,明達治體,加善刑法,由此與散騎常侍 裴楷 共定科令,蠲除密網,以為 晉 律。”《南史·齊紀上·武帝》:“ 吳興 、 義興 遭水縣,蠲除租調。”《花月痕》第十四回:“ 謖如 要送酒安席, 荷生 道:‘方説甚麼套,都已蠲除,你又來犯令了。’” ********* 《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現今苛捐盡數蠲除,物價也漸便宜了,人民也漸富足了。”
(2).清除。《史記·李斯列傳》:“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幽怪一·漢宮老婢》:“我侍 張皇後 十二年,每伺後将入廁,為之灑掃,為之揭裙捧匜,蠲除糞溺。”
“蠲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uān chú,其核心含義為廢除、免除,多用于古代政治、法律或禮儀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含義:指對舊有制度、刑罰、賦稅等的廢除或豁免。例如:
引申義:在《廣韻》中,“蠲”還被解釋為“潔也”,即清潔、淨化,因此“蠲除”也隱含“清除污穢、恢複清明”的意味()。
“蠲除”是古代政治文獻中的高頻詞,既體現制度變革(如刑罰、賦稅),也承載道德意義(如淨化弊端)。如需查看更多古文例證,可參考《史記》《南史》等典籍()。
《蠲除》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除去、清除、消除的意思。它是由四個部首組合而成,分别是虍、小、蠶、箕。
《蠲除》的部首分别是虍(虎的部首)、小、蠶(蟲的部首)和箕(八的部首)。它總共包含了16個筆畫。
《蠲除》作為一個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字中,《蠲除》的形狀和簡體字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根據使用時期和地域的不同,《蠲除》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整體上形狀和現代的寫法相似。
1. 我們必須努力蠲除社會上的不公和不正義。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蠲除了企業的部分負擔。
3. 他們緻力于蠲除農村貧困,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
1. 蠲稅(減免稅收)
2. 蠲免(減免)
3. 蠲債(減免債務)
4. 蠲款(減免款項)
1. 清除
2. 消除
3. 移除
4. 排除
1. 留存
2. 保留
3. 保持
4. 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