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寒拾的意思、寒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寒拾的解釋

唐 詩僧 寒山 和 拾得 的并稱。 陳衍 《元詩紀事·行端》:“《靈隱寺志》: 端 文字不由師授,自然能通,自稱 寒 拾 裡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寒拾是漢語中對唐代兩位著名詩僧寒山與拾得的合稱。這一稱謂源于二人深厚的友誼、共同的隱逸生活方式及其在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後成為隱逸高士或超脫世俗之人的代名詞。以下從詞義、文化内涵及典籍依據展開說明: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寒拾”為專有名詞,特指唐代隱居于天台山國清寺的兩位僧人寒山與拾得。寒山以桦皮為冠、破衣木屐,拾得本是孤兒,被國清寺僧收養,二人因志趣相投結為摯友,常吟詩唱和,行為狂放不羁。

  2. 引申義

    後世以“寒拾”代指淡泊名利、逍遙自在的隱士,或形容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如清代詩人黃景仁《赤壁》雲:“寒拾相逢應大笑,笑人碌碌作公卿”,即以寒拾反襯世俗功名之虛妄。


二、文化内涵與象征

  1. 佛教禅意象征

    寒山與拾得被奉為佛教禅宗的“和合二聖”,象征和諧共生、無争無執的禅理。其詩作融合儒釋道思想,語言俚俗而意境深遠,如寒山詩“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暗含物我兩忘之境。

  2. 文人精神寄托

    宋元以降,“寒拾”成為文人筆下隱逸文化的符號。如《宋高僧傳》載二人“形貌枯悴,歌笑無常”,其形象被賦予對抗世俗禮法、追求本真的寓意,與陶淵明、林逋等并列為隱逸典範。


三、典籍依據

  1. 曆史文獻記載

    • 《宋高僧傳·卷十九》明确記載寒山、拾得事迹,稱其“隱迹天台,時人莫識”。
    • 唐代台州刺史闾丘胤《寒山子詩集序》詳述二人行迹,為最早文獻佐證。
  2. 文學經典引用

    • 南宋《景德傳燈錄》将寒拾納入禅宗譜系,稱其“垂迹度生,遊戲人間”。
    • 清代《禦定全唐詩》收錄寒山詩三百餘首,提要稱其“與拾得并稱,遺世獨立”。

四、現代使用語境

“寒拾”一詞今多見于學術研究、佛教文化及古典文學領域,日常使用較少。例如: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宋高僧傳》(贊甯撰,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寒山子詩集序》(闾丘胤撰,收入《四部叢刊》)
  3. 《景德傳燈錄》(道原纂,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禦定全唐詩》(康熙敕編,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寒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解釋:

一、主要含義(人物并稱)

根據、、等高權威性來源,“寒拾”指唐代詩僧寒山與拾得的并稱。兩人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隱逸詩僧,常被視作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在文學和禅宗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蘇州寒山寺的“寒拾殿”便供奉二人塑像。

二、其他解釋(需謹慎參考)

部分來源(如)将“寒拾”解釋為成語,意為“寒冷季節辛苦撿拾”,比喻通過艱辛努力獲得少量收獲。但此解釋未在其他權威來源中得到廣泛印證,可能與原詞的本義存在混淆。

三、補充說明

  1. 文化影響:寒山與拾得的詩作風格質樸,多表現山林隱逸之趣,對後世禅詩影響深遠。
  2. 曆史記載:元代文人行端曾自稱“寒拾裡人”,可見其文化象征意義。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優先采用“唐代詩僧并稱”這一主流解釋,若涉及文學或宗教領域需特别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悲安濟拔叢拜單柏烏保健功巴士底獄賓雁逋蕩踩歲讒唇倡扶趁涼從孫甥漼然大家風範斷壁殘垣飯飧封建社會黻佩公儀滈滈好歇活把戲酒伴開畬抗腳累盛冷面厘補力不從心六義路沖率物邁邁馬牙消綿密微女古盤頂品食前休欺诳欽信秋場人間重晩晴軟棉入幕之賓殺胚深淳事略螫噬收頭瑣任索隱潬潬天理良心挑檐條子味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