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時太學、國子學的假期名稱。因農事忙而放假,故名。《新唐書·選舉志上》:“諸學生通二經,俊士通三經已及第而願留者,四門學生補太學,太學生補國子學。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田假”是唐代的一種教育制度相關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唐代太學、國子監等官辦學校在農忙時節設置的假期,因需配合農事活動而得名。每年五月放假,與九月"授衣假"(為置備冬衣的假期)形成固定安排。
二、曆史背景
三、延伸辨析 需注意與同名曆史人物"田假"(戰國末齊國公子)區分,二者屬同名異指現象。個别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土地租佃關系"的說法缺乏權威史料支持,可能屬于釋義偏差。
四、文獻參考 詳細記載可見《新唐書》卷四十四選舉志,可通過《二十四史》相關注疏本查閱原始文獻。
《田假》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在土地使用上的欺詐行為,即僞造或虛假的土地證明文件。
《田假》這個詞的部首是田(tián)和假(jiǎ)。田假共有16劃。
《田假》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在古代,土地被分配給農民和地主,并有相應的土地證明文件。然而,一些不正當的行為開始出現,包括虛報土地數量、僞造土地證明等。這些行為逐漸被稱為“田假”。
至于繁體字形式,田假通常保持不變。
在古代,田假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田假的古代寫法為「田借」,此寫法更強調假借土地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使用《田假》這個詞的例句:
1. 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存在田假問題。
2. 假冒土地文件是典型的田假行為。
3. 農民因田假而受到不公平待遇。
與《田假》相關的組詞有:
1. 田地: 指土地、田地。
2. 農田: 指供農作物種植的土地。
3. 地權: 指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與《田假》的近義詞是「土地欺詐」。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使用「真實土地」來表示與田假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