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天子有靈台、時台、囿台,合稱三台。《初學記》卷二四引 漢 許慎 《五經異義》:“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
(2). 漢 因 秦 制,以尚書為中台,禦史為憲台,谒者為外台,合稱三台。《後漢書·袁紹傳》:“坐召三臺,專制朝政。” 李賢 注引《晉書》:“ 漢 官,尚書為中臺,禦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是謂三臺。” 宋 司馬光 《贈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詞》:“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國 魏 曹操 所建 銅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臨漳縣 三台村 。《文選·左思<魏都賦>》:“飛陛方輦而徑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張載 注:“ 銅爵園 西有三臺,中央有 銅爵臺 ,南則 金虎臺 ,北則 冰井臺 。”後 北齊 文帝 在舊基上加以擴建,改 銅爵 曰 金鳳 , 金虎 曰 聖應 , 冰井 曰 崇光 。見《北史·齊紀中》。 唐 孟雲卿 《邺城懷古》詩:“三臺竟寂寞,萬事良難固。”
(4).曲調名。《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五·三台詞序》:“ 劉禹錫 《嘉話録》曰:‘三臺送酒,蓋因 北齊 高洋 毀 銅雀臺 ,築三個臺,宮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詞》:“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幾度《三臺》。”
(1).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衝九曜,遠映三台。”
(2).喻三公。《後漢書·楊震傳》:“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適 《奉酬睢陽李太守》詩:“三台冀入夢,四嶽尚分憂。”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轉千堦,頭直上打一輪皁蓋,那其間誰敢道我負薪來。”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台之尊,入朝肅五坊之樂。”參見“ 三公 ”。
“三台”一詞在不同曆史與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漢代官制
漢代将尚書、禦史、谒者合稱“三台”,分别對應中台(尚書,掌行政)、憲台(禦史,掌監察)、外台(谒者,掌禮儀)。這一制度延續至隋唐,如隋炀帝時設司隸台、谒者台、禦史台為三台;唐代則指尚書省(中台)、中書省(西台)、門下省(東台)。
象征三公
三台星(天文概念)對應人間“三公”(古代最高官職),《後漢書》等文獻中常以“三台”代指三公,體現天人感應思想。
曹操所建三台
三國時期,曹操在邺城(今河北臨漳)修築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合稱三台,既是軍事要塞,也是文學象征。北齊時改名金鳳、聖應、崇光。元好問詞《木蘭花慢·遊三台》即詠此遺迹。
天子之台
古代帝王設靈台(觀天象)、時台(察四時)、囿台(觀鳥獸),合稱三台,見于《五經異義》等典籍。
星宿之名
三台星屬紫微垣,共六星兩兩相疊,分上台(司命)、中台(司宗室)、下台(司兵),主掌人間官祿壽夭。
命理象征
在紫微鬥數中,三台星屬陽土,象征權貴、文采,需與八座星配合以增強運勢,單獨則力量薄弱。
“三台”核心含義集中于官職、建築、天文三類,其他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初學記》等文獻。
《三台》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三個放置物品的台子或架子。
《三台》的拆分部首是“一”和“口”,分别代表着它的構造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三台》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廣泛。它可以指代古代祭器用的三壇,也可以指代傳統戲曲演出中的三個舞台。在現代生活中,它也常用來指代擺放或展示物品的台子。
《三台》的繁體字形為「三臺」。其中,“台”字的上方加了一個“臺”部分,加深了字形的複雜性。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三台》在古代的寫法也會有所變化。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由三個“口”字組成,表示三個架子的形态。
他把書籍整齊地擺放在三台上。
組詞示例:三台公司、三台機床、三台車、三台報警器
近義詞示例:三座、三架、三桌
反義詞示例:單台、孤台、獨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