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天子有靈台、時台、囿台,合稱三台。《初學記》卷二四引 漢 許慎 《五經異義》:“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
(2). 漢 因 秦 制,以尚書為中台,禦史為憲台,谒者為外台,合稱三台。《後漢書·袁紹傳》:“坐召三臺,專制朝政。” 李賢 注引《晉書》:“ 漢 官,尚書為中臺,禦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是謂三臺。” 宋 司馬光 《贈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詞》:“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國 魏 曹操 所建 銅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臨漳縣 三台村 。《文選·左思<魏都賦>》:“飛陛方輦而徑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張載 注:“ 銅爵園 西有三臺,中央有 銅爵臺 ,南則 金虎臺 ,北則 冰井臺 。”後 北齊 文帝 在舊基上加以擴建,改 銅爵 曰 金鳳 , 金虎 曰 聖應 , 冰井 曰 崇光 。見《北史·齊紀中》。 唐 孟雲卿 《邺城懷古》詩:“三臺竟寂寞,萬事良難固。”
(4).曲調名。《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五·三台詞序》:“ 劉禹錫 《嘉話録》曰:‘三臺送酒,蓋因 北齊 高洋 毀 銅雀臺 ,築三個臺,宮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詞》:“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幾度《三臺》。”
(1).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次二星曰中台,為司中,主宗室。東二星曰下台,為司祿,主兵,所以昭德塞違也。”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衝九曜,遠映三台。”
(2).喻三公。《後漢書·楊震傳》:“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適 《奉酬睢陽李太守》詩:“三台冀入夢,四嶽尚分憂。”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轉千堦,頭直上打一輪皁蓋,那其間誰敢道我負薪來。”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台之尊,入朝肅五坊之樂。”參見“ 三公 ”。
"三台"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天文星象 《晉書·天文志》記載三台為太微垣内的六顆星,分上、下、中三組,對應"司命""司中""司祿"三星官。此星象在《周禮》中象征三公官制,東漢經學家鄭玄注疏時稱其"主德宣符",成為古代天人感應思想的重要載體。
二、職官體系 漢代官制将尚書、禦史、谒者三署合稱三台,見于《後漢書·袁紹傳》李賢注。《漢官儀》詳述其職能:尚書台掌文書,禦史台司監察,谒者台主禮儀,構成中央行政核心架構。
三、道教神學 《雲笈七籤》載三台星君為"上台虛精""中台六淳""下台曲生",道教存思術認為常誦"三台咒"可消災解厄。明代《正統道藏》收錄《三台燈儀》,體現其在科儀中的重要地位。
四、文學意象 唐代教坊曲《三台》屬羽調曲,韋應物、王建等詩人以此創作詞牌。《樂府詩集》收錄多首《宮中三台》《江南三台》,展現其作為文學母題的傳承。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保留曆史義項,四川三台縣等地理命名亦源于古天文概念,體現文化基因的延續性。
“三台”一詞在不同曆史與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漢代官制
漢代将尚書、禦史、谒者合稱“三台”,分别對應中台(尚書,掌行政)、憲台(禦史,掌監察)、外台(谒者,掌禮儀)。這一制度延續至隋唐,如隋炀帝時設司隸台、谒者台、禦史台為三台;唐代則指尚書省(中台)、中書省(西台)、門下省(東台)。
象征三公
三台星(天文概念)對應人間“三公”(古代最高官職),《後漢書》等文獻中常以“三台”代指三公,體現天人感應思想。
曹操所建三台
三國時期,曹操在邺城(今河北臨漳)修築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合稱三台,既是軍事要塞,也是文學象征。北齊時改名金鳳、聖應、崇光。元好問詞《木蘭花慢·遊三台》即詠此遺迹。
天子之台
古代帝王設靈台(觀天象)、時台(察四時)、囿台(觀鳥獸),合稱三台,見于《五經異義》等典籍。
星宿之名
三台星屬紫微垣,共六星兩兩相疊,分上台(司命)、中台(司宗室)、下台(司兵),主掌人間官祿壽夭。
命理象征
在紫微鬥數中,三台星屬陽土,象征權貴、文采,需與八座星配合以增強運勢,單獨則力量薄弱。
“三台”核心含義集中于官職、建築、天文三類,其他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初學記》等文獻。
柴都長眄昌瑞出廠價出法駁案楚吟蹴圓彈糾撣人盜殺登封草短封繁詭藩決法徒飛劄拐棍國際勞動節合刃環簇惶懹胡畫火燒雲江川鑒誡交還進說來秋淩煙犂塗籠肉民械魔氛木排拍刀蓬首钤括栖景乞萬真是處室迩人遙時劫時空使能失足四端司商松塔宿居晚吹微謀物鏡五庫吳泉下餔銜結下院溪毛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