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靶與箭。 唐 李鹹用 《贈陳望堯》詩:“鵠箭親疏雖異的,桂花高下一般香。”
(2).指中靶之箭。 唐 羅隱 《寄渭北徐從事》詩:“科隨鵠箭頻曾中,禮向侯弓以重招。”
“鹄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靶與箭的組合
指射箭時使用的靶子(鹄)和箭矢,強調兩者的關聯性。例如唐代李鹹用《贈陳望堯》中“鵠箭親疏雖異的”,以“鹄箭”比喻科舉考試中不同考生的表現差異。
中靶之箭
特指射中靶心的箭,引申為精準或成功的結果。如唐代羅隱《寄渭北徐從事》提到“科隨鵠箭頻曾中”,用“鹄箭”暗喻科舉及第。
該詞多用于古詩文,常借射箭的意象表達對目标、成就的追求,或暗喻事物質與量的關系(如李鹹用詩中“桂花高下一般香”的哲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鹄”的詳細字義或詩句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注解。
鹄箭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它指的是鳥類鹄(音hú)的羽箭。在古代中國,鹄箭常用于狩獵和戰争,用來射擊目标。
鹄(音hú)的部首是鳥(音niǎo),箭(音jiàn)的部首是矢(音shǐ),鹄包含11個筆畫,箭包含9個筆畫。
鹄箭是古代文化中的用詞,具有悠久的曆史。它來源于古代中國人的狩獵和戰争活動,用以表達射擊的動作和意義。
鹄箭的繁體字為鵠箭。
在古時候,鹄箭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為「鵠矢」。
1. 射手拉開弓弦,瞄準遠處的鹄箭。 2. 古代獵人經常使用鹄箭捕捉獵物。 3. 戰士手持鹄箭,在戰場上無往不勝。
1. 鹄鳥:指的是鹄類鳥類,如白鹭。 2. 羽箭:與鹄箭意義相同,都是指由羽毛和箭杆構成的箭矢。 3. 射箭:指的是使用弓弩射出箭矢。
羽箭、弓箭、箭矢
弓弩、刀劍、匕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