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薇和藿。貧苦人用以充饑。 晉 葛洪 《抱樸子·釋滞》:“被褐代袞衣,薇藿當嘉饍。”《文選·曹植<雜詩>之二》:“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李周翰 注:“薇藿,草菜之食也。”
薇藿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薇”與“藿”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的本義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薇
指豆科野豌豆屬植物,古稱“巢菜”或“野豌豆”。《說文解字》釋:“薇,菜也,似藿。”其嫩莖葉可食,常見于山野。《詩經·小雅·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即描述采摘薇菜的情景,反映古代百姓的貧苦生活。
藿
本義為豆葉,尤指大豆的葉子。《廣雅·釋草》載:“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古代貧民常以豆葉為食,故“藿食”代指粗劣的飯菜,如《戰國策》有“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之載。
《淮南子·主術訓》稱“貧人夏被褐帶索,含菽飲水以充饑,冬則羊裘解劄,短褐不掩形,而炀竈口。故其為編戶齊民無以異,然貧富之相去也,猶人君與仆虜”,其中“菽”(豆類)與“藿”并屬貧者食物鍊。
陶淵明《詠貧士》詩“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以“藜羹”(藿類)映襯士人清貧自守的操行,承襲伯夷采薇之精神内核。
現代漢語中,“薇藿”一詞已罕用于日常,但作為古典語彙仍存于文史研究領域,其核心意象(貧寒、隱逸)在解讀古籍時具有重要文化價值。
參考來源:
“薇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ēi huò,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薇藿”由兩種植物組成: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語境中,用于描述古代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抱樸子》《文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4)。
暴犯邊扞步仞嘲薄陳對臣下赤撥馳企揣手兒矬矮道婆蹈弦大章車慸介杜閉額颡飛構風謗分茅韓棱之劒好不好恨怅合心缋緌架搆洊逼湔刷澆瓜之惠景星鳳凰緊靠及時行樂際遇康侯魁蛤略人樂淘淘兩個時候兩姨淩物落英媚附娉會遷騰棋客卻下人行橫道線蹂踐散對子戲沈遲說大話淑懿讨功醍醐痛怛土虺屠絶頑魯微分文林郎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