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投筆。謂放棄文墨之事。 北周 庾信 《謝滕王集序啟》:“非有 班超 之志,遂已棄筆;未見 陸機 之文,久同燒硯。”參見“ 棄筆從戎 ”。
“棄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放棄文墨之事,通常指文人停止寫作或文學創作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棄筆”由“棄”(舍棄)和“筆”(書寫工具)組成,字面意思是“放下筆”,引申為停止寫作或放棄文學生涯。該詞常與人生選擇、職業轉變相關。
班超投筆從戎
最早的典故出自《後漢書·班超傳》,東漢班超因不甘于抄寫文書,感歎“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于是棄筆從軍,後成為西域名将。這一故事成為“棄筆從戎”的源頭,也強化了“棄筆”的象征意義。
北周庾信的引用
北周文人庾信在《謝滕王集序啟》中提到“非有班超之志,遂已棄筆”,進一步将“棄筆”與放棄文學事業聯繫起來。
職業轉型
如“棄筆從商”“棄筆從政”,表示從文學領域轉向其他行業。
例句:他曾是作家,後因現實壓力選擇棄筆從商。
暫時性放棄創作
指因靈感枯竭或生活壓力暫停寫作。
例句:經曆創作低谷後,他決定棄筆休息,尋找新靈感。
文學化表達
用于形容文人改變志向,如“棄筆從戎”仍保留在曆史或文學作品中。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2、5)的完整内容。
《棄筆》是指放棄寫作、停筆不寫。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某些作家或文人因為某種原因,不再進行寫作活動。
《棄筆》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弓”和“⺩”,總筆畫數為10。
《棄筆》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家陳寅恪的《棄筆五首·其四》。他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對當時國家動蕩局勢的憂慮和對中華文明的擔心,從而暗示了自己對寫作的放棄。
《棄筆》
古代漢字裡的《棄筆》寫作“棄筆”,其中的“棄”表示放棄,“筆”表示筆。
他在事業的巅峰時期突然決定棄筆,讓粉絲們十分失望。
放棄、停筆、不作、斷筆
斷筆、停筆、放筆
執筆、寫作、著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