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筆的意思、棄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筆的解釋

猶言投筆。謂放棄文墨之事。 北周 庾信 《謝滕王集序啟》:“非有 班超 之志,遂已棄筆;未見 陸機 之文,久同燒硯。”參見“ 棄筆從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棄筆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傳承性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主動放棄書寫工具或中斷書寫行為。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三版)的解釋,該詞包含兩重内涵:一是指文人主動終止書寫活動,如《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班超"投筆歎曰"的典故;二喻指放棄文化事業,如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請灑潘江,各傾陸海"即暗含文人擱筆的意象。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棄筆"最早見于東漢文獻,由表示舍棄的"棄"與書寫工具"筆"構成動賓結構。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該詞在六朝時期逐漸形成固定搭配,常與"從戎""事農"等短語連用,體現中國古代"重武輕文"的社會價值轉向。

現代語境中,"棄筆"常出現在曆史題材作品中,用以表現人物命運轉折。例如當代作家二月河在《雍正皇帝》中描寫科舉士子"棄筆經商"的情節,既保留古漢語韻味,又賦予時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作為文學修辭手法存在。

網絡擴展解釋

“棄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放棄文墨之事,通常指文人停止寫作或文學創作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棄筆”由“棄”(舍棄)和“筆”(書寫工具)組成,字面意思是“放下筆”,引申為停止寫作或放棄文學生涯。該詞常與人生選擇、職業轉變相關。


二、典故與曆史背景

  1. 班超投筆從戎
    最早的典故出自《後漢書·班超傳》,東漢班超因不甘于抄寫文書,感歎“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于是棄筆從軍,後成為西域名将。這一故事成為“棄筆從戎”的源頭,也強化了“棄筆”的象征意義。

  2. 北周庾信的引用
    北周文人庾信在《謝滕王集序啟》中提到“非有班超之志,遂已棄筆”,進一步将“棄筆”與放棄文學事業聯繫起來。


三、現代用法與例句

  1. 職業轉型
    如“棄筆從商”“棄筆從政”,表示從文學領域轉向其他行業。
    例句:他曾是作家,後因現實壓力選擇棄筆從商。

  2. 暫時性放棄創作
    指因靈感枯竭或生活壓力暫停寫作。
    例句:經曆創作低谷後,他決定棄筆休息,尋找新靈感。

  3. 文學化表達
    用于形容文人改變志向,如“棄筆從戎”仍保留在曆史或文學作品中。


四、相關詞彙與延伸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2、5)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兩金把絶八象播美不抵事慘禍常饩乘堅策肥沉冤莫雪沖末榱椽大誅等因雕騷頂撞芳劄飛潛桴栰哽恧勾遷觀好冠雞國姻荒落歡遊虎嘯假官嘉議繼美駿奔走類例聊爾蠡殼懔栗闾閻撲地蠻箋謬法難阻淺尠球莖灑樂三塗上世生棟覆屋深求實足叔待四阿四時通誠銅盆鐵帚偷免讬後婺學五子登科小海小孩兒蕭憀檄筆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