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寄書信。 宋 蘇轼 《答寶月大師書》:“屢蒙寄紙,一一愧荷。” 清 孫枝蔚 《喜妻子至江都》詩:“重看新寄紙,轉憶舊登樓。”
“寄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寄送書信,其核心意義來源于“紙”作為書信載體的代稱。以下是詳細解釋及例證:
基本含義
“寄紙”字面指“寄送紙張”,但在古代文獻中,“紙”常代指書信或信函,因此該詞實際表示通過郵寄或傳遞的方式寄送書信。
曆史用例
文化背景
古代因紙張珍貴,書信常以“紙”代稱,“寄紙”一詞體現了書信傳遞的儀式感。同時,部分詩句中“寄紙”也隱含思念或寄托情感之意,如李漁詩句“憑誰寄紙錢”暗含對逝者的追思。
現代語境下,“寄紙”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在學術或文學讨論中可能被提及。需注意與“寄信”的區别:“寄紙”更強調書信的物理載體(紙張),而“寄信”側重内容本身。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可參考蘇轼、孫枝蔚等文人的作品集,或通過文獻數據庫獲取更完整信息。
寄紙(jì zhǐ)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表示通過郵寄方式發送文件、書信或其他相關事物所用的紙張。
寄(jì)的部首是宀,拼音為"ji",總共有8筆。
紙(zhǐ)的部首是纟,拼音為"zhǐ",總共有7筆。
寄紙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直接,"寄"是指通過郵寄的方式發送,"紙"則代表郵寄的對象。
在繁體字中,寄紙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寄紙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
1. 我需要寄紙給我的朋友。
2. 請你把這些文件寄紙給他。
3. 我們應該使用環保紙張寄紙。
郵寄、快遞、信紙、包裹
郵寄、郵寄束縛、郵寄回信
收紙、接紙、領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