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占卜法認為不吉之日。 宋 王鞏 《王氏談錄·上官忌兀日》:“嘗記 丁顧言 少卿雲:昔遊官 蜀 中,至官有期,駐舟江滸,遊憩山寺,遇老僧問 丁公 何為而至。 丁 具以之官告。又問期在何時? 丁 又以告。僧曰:‘是所謂兀日,不可視事,弗避之,君必以事去。’君笑而不應。”參見“ 小六壬 ”。
“兀日”是一個古代占卜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舊時占卜法中被認為不吉利的日期,需避免重要事務。該詞由“兀”(wū,表突兀、異常)和“日”(日期)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異常之日”。
宋代王鞏《王氏談錄·上官忌兀日》記載:官員丁顧言赴任前遇老僧提醒“兀日不可視事”,後因未避忌遭貶谪。此例說明古人将“兀日”與仕途吉兇直接關聯。
與“小六壬”占卜法相關,屬于古代曆法禁忌體系。該體系通過日期推算吉兇,類似現代“黃道吉日”的逆向概念。
現代已無實際應用價值,主要作為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詞彙存在。若需了解具體占卜方法,可參考《王氏談錄》等古籍。
《兀日》是一個漢字詞組,用來形容或表示一個人整日默默無言、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狀态或舉止。
《兀日》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兀”和“日”兩個部分。
其中,“兀”字是一個獨體字,部首為“兒”,筆畫數為四畫。
“日”字的部首為“日”,筆畫數為四畫。
《兀日》這個詞來源于《莊子·齊物論》一篇中的一句話:“夫兀兀者、天瑞之至也。”意為“沉默寡言者,是上天賜予的瑞兆。”因此,兀日一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言語上的沉默。
在繁體字中,“兀”字通常保持不變,同樣是由兒字旁加上四畫組成,而“日”字則保留原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而《兀日》這個詞在古時候一般采用以下兩種寫法:
1. 兀,寫作“㐄”,也是一個四畫的獨體字。
2. 兀,寫作“㐌”,同樣是一個四畫的獨體字。
1. 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總是兀日不語。
2. 她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總是兀日不說一句話。
組詞:兀坐、兀立、兀自。
近義詞:默默無言、沉默寡言。
反義詞:健談、開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