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銘文的意思、銘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銘文的解釋

(1) [inscription]

(2) 指碑文

(3) 硬币、勳章、獎章、紀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辭(大多鑄成或刻成)

詳細解釋

刻寫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辭。具有稱頌、警戒等性質,多用韻語。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石志》:“若有德業,則為銘文。按 儉 此説,石誌 宋 齊 以來有之矣。”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頌敦銘》:“銘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銘文最古,舊史所稱, 黃帝 始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銘文指刻鑄在器物表面,用以記載功績、事件或警戒言行的文字。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層面:

一、本義溯源 “銘”字從“金”部,本義與金屬刻鑄相關。《說文解字》釋為“記誦也”,強調其記錄與傳世功能。早期銘文多見于青銅禮器(如鼎、鐘),内容多記載祭祀、賞賜、征戰等重大事件,具有“證史補史”的文獻價值。例如西周毛公鼎銘文長達499字,完整記述王室冊命儀典。

二、載體與形式

  1. 青銅銘文:商周時期稱“金文”或“吉金文字”,以篆書體系為主,鑄造工藝形成獨特的“款識”藝術(凹為款,凸為識)。
  2. 石刻銘文:秦漢後盛行刻石紀功,如秦始皇泰山刻石、漢代碑碣墓志等,書體演變為隸楷,内容拓展至頌德、紀事、契約等領域。

三、文體特征 作為古代實用文體,《文心雕龍》将“銘”列為“箴銘”類,要求“義典而弘,文簡而深”。其語言特點包括:

四、文化價值 銘文是研究古代社會制度、文字演變與工藝技術的一手材料。青銅器銘文印證了周代宗法制度(如“冊命銘文”),漢代刑徒磚銘則揭露了徭役史實。現代考古中,銘文斷代仍是判定器物年代的關鍵依據。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容庚《商周彜器通考》(哈佛燕京學社)
  3. 劉勰《文心雕龍·箴銘》(上海古籍出版社注譯本)
  4. 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時代文藝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銘文是刻或鑄在器物、碑碣等載體上的文字,具有記錄、紀念或警示功能。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廣義上指各類器物表面鑄刻的文字,記錄制作時間、地點、工匠信息等;狹義特指商周青銅器上的金文(鐘鼎文),内容多與祭祀、征伐、契約等貴族活動相關。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商代末期出現,西周時期達到鼎盛。
  2. 演變:從青銅器擴展到碑碣、印章、錢币等載體,功能由祭祀記錄延伸至日常标記。

三、載體與形式

四、内容與用途

五、與金文的區别

金文是銘文的子集,專指商周青銅器文字,而銘文涵蓋更廣,包括後世各類器物刻文。例如,漢代碑刻文字屬于銘文,但不屬于金文。


提示:若需具體銘文案例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考古資料或《說文解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常守分編列乘月吃癞碗沖闇仇矛吹虀淳元彈鐄豆莖訛火鳳蠟伏羲冠狀動脈化鈞花香鳥語禍鳥餃餌椒榝集比解放前警信金墟福地吉器決不苴服睽離括總老鄙淚如泉湧鸾扇毛胚毛雨木蜜農貿市場女陰彭蜞平素皮硝撲撒镪道牽踬窮工極巧杞人憂天秋伯骐雄奇彥戎壘潸潸慴服升獻爽暢睡國四患四輸袒跣田稺衛生褲文事吳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