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後以"陶徑"借指隱者之居。
“陶徑”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該詞源自晉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名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原指隱士庭院中的小路,後引申為隱者居所的代稱,常用于詩詞中表達歸隱意象。
典故出處
陶淵明辭官歸隱後,在《歸去來兮辭》中以“三徑”代指隱士庭院。漢代蔣诩曾于院中辟三徑,隻與隱士往來,陶淵明借此典故表達隱居生活。
詞義演變
後世将“三徑”與陶淵明(陶潛)結合,形成“陶徑”一詞,特指具有隱逸文化象征的居所環境。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陶徑”喻指“行為應如陶瓷般光潔”,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引申或誤讀。建議優先采用與陶淵明相關的典故釋義。
提示:若需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陶淵明作品集。
《陶徑》(táo jì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陶器的徑,即陶瓷器物的外徑或底徑。
《陶徑》的部首是“阝”(阜),共有10個筆畫。
《陶徑》的來源較為明确,陶器是古代人們常用的生活用具,而陶瓷器物的徑直接關系到其結構和穩定性。因此,人們将陶器的外徑或底徑稱為陶徑。
在繁體字中,陶徑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仍然是「陶徑」。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會隨着演變而有所變化,但是《陶徑》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在古代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仍然是「陶徑」。
1. 這個陶瓷鼎的陶徑相當均勻,非常穩定。
2. 工匠們在制作陶器時,都會精确測量陶徑的尺寸。
陶器、徑度、徑直、徑向等。
瓷徑、陶器徑。
貝徑(指貝殼的直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