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聖帝的意思、聖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聖帝的解釋

猶聖主,聖君。 漢 東方朔 《答客難》:“今則不然,聖帝流德,天下震慴,諸侯賔服,威振四夷。” 唐 白居易 《泛渭賦》:“我為人兮最靈,所以愧賢相而荷聖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聖帝"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本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聖"(聖)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通也",指通達事理、智慧超凡;"帝"原指天神或部落首領,後專指君主。二者結合,特指德行崇高、治世英明的帝王,如《白虎通義》載:"德合天地者稱帝"。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版);班固《白虎通義》卷上。

  2. 核心特征

    需同時具備道德典範性(如仁政愛民)與統治合法性(如順應天命),如《論語·雍也》所言"博施于民而能濟衆",方稱"聖帝"。


二、曆史與文化語境中的用法

  1. 帝王尊稱

    多用于頌揚上古賢君,如:

    • 堯舜:儒家典籍中"聖帝"的典範,《尚書·堯典》稱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
    • 漢唐明君:如漢武帝獲谥"孝武皇帝",唐人尊太宗為"聖主",均體現"聖帝"内涵。

      來源:《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漢書·武帝紀》。

  2. 宗教與神話意象

    道教文化中,"聖帝"可指神格化的帝王(如關聖帝君)或天庭尊神(如文昌帝君),象征至高權威與道德庇佑。

    來源:《道藏·搜神記》(宗教文化出版社)。

  3. 文學修辭

    常見于賦頌文體,如司馬相如《上林賦》"登明堂,坐清廟,恣群臣,奏得失",以"聖帝"喻理想化君主。

    來源:《文選·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文化象征意義

"聖帝"凝結了中華文化對統治者的最高道德期待: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4. 《道藏·搜神記》,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5. 蕭統《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2011年。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網頁鍊接,以上來源均标注權威出版物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聖帝”是中國古代對君主的尊稱,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受人尊崇、德才兼備的君主或統治者,常與“聖主”“聖君”同義,強調其至高地位與卓越領導力。


二、詳細解釋

  1. 曆史語境
    源自帝王制度,特指在政治、德行上被神化的統治者。如漢代東方朔《答客難》描述“聖帝流德,天下震慴”,唐代白居易《泛渭賦》稱“愧賢相而荷聖帝”,均體現對賢明君主的贊頌。

  2. 字義分解

    • 聖(shèng):舊指人格高尚、智慧超凡之人,後引申為對帝王的神聖化尊稱。
    • 帝(dì):原指宗教或神話中的宇宙主宰,後指君主。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宗教術語(如“關聖帝君”)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八貴寶山空回秉正無私觸撥春苔黨派倒背手,倒背手兒禱辭殿堂虭蟟鵰堂諜探都俞二哥墳籍奮疾改節易操光秃秃官塘大路蚝白合不攏嘴猴子黃皮晦芒噱噱匟床抗墜看活郎子露口信淪逝羅潭賣李鑽核鉚勁兒梅童男耕婦織逆風家旁囊陗帆親藹青妓清醥丘螾三過筆三階閃動設象肆心算無遺策素端稣活騰軒天頭地角投心退息托重望其肩項銜索嘯雲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