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学的意思、寄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学的解释

(1).古指在州县官学就学的外地士人。 宋 王溥 《唐会要·学校》:“ 会昌 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脩明经、进士业者,并宜隶於太学,外州县寄学及士人,并宜隶各所在官学。”

(2). 明 代童生,通过捐纳或经提学考试核准,而取得同秀才同等的待遇,称为“寄学”。 俞樾 《茶香室续钞·儒士观场》引 清 张穆 《顾亭林年谱》:“ 天啟 五年乙丑,年十三岁,时有纳穀寄学之例。 蠡源公 以先生天资颖异,合早取科名,遂为先生应例。”又引 清 车守谦 语云:“ 明 时寄学,亦经提学考取岁试后,准作附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寄学”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1. 唐宋时期的外地士人就读制度
指在州县官学就读的外地士人。如《唐会要》记载,会昌五年(845年)朝廷规定:京畿地区的外来士人需在太学就读,地方州县的外来士人则归入当地官学。此制度旨在规范不同地区士人的教育管理。

2. 明代的特殊入学资格
明代童生(未考取秀才的学子)通过捐纳钱财或提学官考核,可取得与秀才(附生)同等的待遇,称为“寄学”。例如顾炎武13岁时,其父曾为他捐纳获得寄学资格(引《顾亭林年谱》)。此制度实为科举体系下的特殊通道,后期可能衍生滥竽充数现象。

需注意:部分网络解释将“寄学”误作“通过书信请教学问”的成语(如),但此说法缺乏权威史料佐证,可能为现代望文生义之解,建议以古籍记载和历史研究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标题:《寄学》的词义、构造和来源 寄学(jìxué)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下面将为你介绍寄学的词义、构造和来源等相关信息。 寄学由两个部首构成。第一个部首是宀(mián),表示“宅”或“房屋”。第二个部首是学(xué),表示“学习”或“教育”。通过这两个部首的组合,可以看出寄学的含义与“在别处学习”或“寄宿学校”相关联。 《寄学》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传统的教育体系。在古代,家庭条件不允许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常常寄居在他人家中来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寄学”。 在繁体字中,寄学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没有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寄学的例句: 1. 她来自乡村,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寄学。 2. 我小时候在城市的一所学校进行寄学生活。 3. 寄学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科和知识领域。 与寄学相关的词语可以有:居学、寄宿、校外学习等。这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类似的学习方式或环境。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寄学直接相关,但可以使用就近原则选择一个与其相反含义的词语,例如在家学习或在校内学习。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声叹气矮小八马颁条倍处表记搏颡侧手车軲辘传播刺凤描鸾地层学饭数矾头飞帛芬苾分斤掰两阜基复杂疳积宫院关说寒豆皓彩嗥嘶饸饹湖霸笺布俭谨检局开城臁刃迷天步障迷瘴镆铘木册暖吹泼天哄迫陿七步成章清森青秀亲冒矢石穷人耆宿全愈縓缘僧蓝烧结谥号恃屺丝鞭頽弛尉氏悟佛巫山一段云娴習详贯消寒图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