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的别稱。 宋 陶穀 《清異錄·四足仙人》:“ 魯 人 東野賓王 適 吳 ,至 盱眙 村店,使僕夫糴米拾薪,俱未來,而馬已脫鞍解絡,飽於芳秀也。 賓王 羨曰:‘緑耳公,爾為四足僊人,我是兩腳餓鬼。’”
“緑耳公”是古代對馬的一種别稱,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一、詞義與來源
該詞源自宋代陶穀的筆記《清異錄·四足仙人》,記載了魯人東野賓王在旅途中對馬的調侃:“緑耳公,爾為四足僊人,我是兩腳餓鬼。”此處“緑耳公”指代馬,以拟人化方式突出其悠然自得的形象。漢典(權威來源)也明确将其解釋為“馬的别稱”。
二、命名特點
“緑耳”可能源于古人對馬特征的觀察或典故,但具體顔色或耳朵形态的象征意義未在文獻中詳述。該稱呼更多通過文學修辭賦予馬拟人化特質,如《清異錄》中将其與“四足仙人”關聯,體現古人借物抒情的表達習慣。
三、相關詞彙擴展
與“緑耳公”相關的成語包括“緑林好漢”“緑水青山”等,這些詞彙多借“緑”字表達自然或俠義意象,但語義上與“緑耳公”無直接關聯。
該詞屬于古代文學中的雅稱,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文言詞彙或文學典故的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清異錄》原文或漢語辭書。
緑耳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戴綠色耳環的高級官員。它由“緑”和“耳”兩個字組成。
緑的拆分部首是“糸”和“口”,它的筆畫數是12畫。緑耳公的“緑”字代表綠色,表達了該官員戴着綠色耳環的形象。
耳的拆分部首是“耳”本身,它的筆畫數是6畫。耳代表耳朵,與緑耳公的形象相關聯。
緑耳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服制度。在古代中國,高級官員的服飾通常體現了他們的等級和地位。緑耳公則指的是那些戴着綠色耳環的高級官員。
在繁體字中,緑耳公的“緑”字沒有變化,但“耳”字的形狀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現代緑耳公的拆分部首是按照現代悠閑字典調整過的,以便更好地理解。
以下是一些關于緑耳公的例句:
1. 這位緑耳公很有權勢,他的決定對整個國家有重大影響。
2. 他的耳朵上挂着綠色的耳環,看起來像是緑耳公。
緑耳公的組詞形式可以是:
緑色、緑林、緑林好漢、緑野等。
緑耳公的近義詞包括:
緑領、緑裝、緑袍等。
緑耳公的反義詞可能是不戴綠色耳環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