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尚書》逸篇名。《書·舜典》附亡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别生分類,作《汨作》、《九共》九篇、《槀飫》。” 孔穎達 疏:“凡十一篇,皆亡。”《尚書大傳》卷一下:“《九共》以諸侯來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惡,人民好惡為之貢賦政教。”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經說》:“《九共》者,即九州之志……九州異土殊俗,故有九篇,一篇言一州之事也。”
(2).指九州。 章炳麟 《原人》:“其化皆晚,其性皆獷,雖合九共之辯有口者,而不能予之 華夏 之名也。”
“九共”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尚書》逸篇名
據《尚書大傳》記載,《九共》是《尚書》中已散佚的篇章之一,内容與諸侯朝見天子相關,描述了各諸侯國的地理特征、民風習俗及貢賦制度。例如,《尚書大傳》提到:“《九共》以諸侯來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惡,人民好惡為之貢賦政教”。宋代學者孫奕在《履齋示兒編》中也提到,《九共》實為“九州之志”,每篇對應一州之事。
指代“九州”
“九共”是“九州”的别稱,象征古代中國的疆域劃分。例如,章炳麟在《原人》中寫道:“雖合九共之辯有口者,而不能予之華夏之名也”,此處“九共”即指九州。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尚書大傳》《履齋示兒編》等古籍原文。
九共(jiǔ gòng)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描述共同、一起出現的情況。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九”和“共”。
根據《康熙字典》的分類,拆分九共的部首是“人”,表示與人有關。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九”(2畫)和“共”(6畫)。
九共一詞來自于古代的漢語,具體來源和使用時間無法确切确定。
在繁體字中,九共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為「九共」。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九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信息暫無法得知。
1. 他們九共走進了會議室。
2. 這是他們九共完成的作品。
1. 九九共:形容一群人的共同行動。
2. 共九辭舊:形容衆人一起送舊迎新。
共同、一同、聯合
分開、獨自、個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