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共的意思、九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共的解釋

(1).《尚書》逸篇名。《書·舜典》附亡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别生分類,作《汨作》、《九共》九篇、《槀飫》。” 孔穎達 疏:“凡十一篇,皆亡。”《尚書大傳》卷一下:“《九共》以諸侯來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惡,人民好惡為之貢賦政教。”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經說》:“《九共》者,即九州之志……九州異土殊俗,故有九篇,一篇言一州之事也。”

(2).指九州。 章炳麟 《原人》:“其化皆晚,其性皆獷,雖合九共之辯有口者,而不能予之 華夏 之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收錄的"九共"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進行闡釋:

一、尚書篇名考釋 "九共"最早見于《尚書》記載,屬先秦時期政治文獻。據《尚書·書序》記載:"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别生分類,作《汩作》《九共》九篇、《槀饫》"(來源:《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原指記錄上古帝王治理方國事務的九篇文獻合集。東漢經學家鄭玄注曰:"九共者,謂九篇也,皆述諸侯來朝之事"(來源:鄭玄《尚書鄭注》),說明其内容涉及古代諸侯朝貢制度。

二、字義訓诂分析 從構字法解:"九"為陽數之極,古時常表多數概念;"共"通"恭",《說文解字》釋"共"為"同也,從廿廾",段玉裁注:"凡共之屬皆從共"。在《九共》語境中,可解讀為"多方恭敬協作"之意(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清代學者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提出:"共當讀為恭,九共猶九拜也",認為指古代諸侯觐見的九種禮儀(來源: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三)。

三、文獻傳承狀态 據孔穎達《尚書正義》考證:"《九共》九篇,共猶篇也,謂帝共輔臣所作有九篇",但原文早佚,現存僅有篇目記載。現代出土的清華簡、郭店楚簡等戰國文獻中尚未發現該篇佚文,其具體内容仍屬學術研究空白領域(來源:孔穎達《尚書正義》卷三)。

網絡擴展解釋

“九共”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1. 《尚書》逸篇名
    據《尚書大傳》記載,《九共》是《尚書》中已散佚的篇章之一,内容與諸侯朝見天子相關,描述了各諸侯國的地理特征、民風習俗及貢賦制度。例如,《尚書大傳》提到:“《九共》以諸侯來朝,各述其土地所生美惡,人民好惡為之貢賦政教”。宋代學者孫奕在《履齋示兒編》中也提到,《九共》實為“九州之志”,每篇對應一州之事。

  2. 指代“九州”
    “九共”是“九州”的别稱,象征古代中國的疆域劃分。例如,章炳麟在《原人》中寫道:“雖合九共之辯有口者,而不能予之華夏之名也”,此處“九共”即指九州。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尚書大傳》《履齋示兒編》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克勳章阿爺呗唱猵狹采蝀璨然成年溜輩初更出入境督察警多緒風披婦道人家勾釘貴資國伯函陳弘治呴愉繭物積賄稽檢旌棨金翦書金蓮寶相窘惶九竅扣額狂風惡浪窟居朗旦聯床風雨厲兵淩掩麟麟龍驷邏衛馬蟻草漠如内帳媥姺乾糙啓祚岨險攘攘擾擾殺力商山四翁善自處置聖武神爵賒頭史君子失魄收食歲收堂檐濤瀾讬筆托信笑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