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服和衛服。即《周禮》的采畿和衛畿。《書·康诰》:“侯甸男邦采衞。” 孔 傳:“采服二千五百裡,衞服二千裡。” 章炳麟 《訄書·訂禮俗》:“其在 成周 , 周公 斥大九州,凡 殷 世為子男於蠻夷者,一切改隸采衞。”
“采衛”是古代政治地理概念,主要與周代的行政區劃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采衛”指周代的采服和衛服,合稱“采衛”。二者屬于周朝“五服”制度中的行政區劃,分别對應《周禮》中的“采畿”和“衛畿”,代表距離王畿(都城)不同遠近的治理區域。
曆史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康诰》:“侯甸男邦采衛”,孔穎達注解稱“采服二千五百裡,衛服二千裡” ,說明采服位于王畿外二千五百裡,衛服在二千裡處,承擔納貢、護衛等義務。
地理範圍與功能
學術應用
近代學者章炳麟在《訄書·訂禮俗》中以“采衛”為例,讨論周代行政區劃調整,如将殷商舊部納入采衛體系管理 ,體現其政治整合作用。
采衛是周代基于距離和職能劃分的治理區域,反映了早期中國的“服制”政治結構。如需進一步了解五服制度(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可參考《周禮》等文獻。
《采衛》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它的意思是探求和征集有關衛生的信息、材料或資料。
《采衛》的第一個字“采”(cǎi)是由部首“钅”和字根“采”組成,它具有8個筆畫;第二個字“衛”(wèi)是由部首“卩”和字根“衛”組成,它具有6個筆畫。
《采衛》一詞的來源較為晚,主要是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逐漸流行起來的。由于它的實用性和簡潔性,逐漸被廣泛使用。“采衛”沒有繁體字形式,因為它屬于現代漢字的用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而《采衛》這個詞是屬于現代漢字用法的詞語,所以在古時候并沒有這個具體的寫法。
1. 我們需要采衛工作者的建議來改善衛生狀況。
2. 他經常去各地采衛,以便了解不同地區的衛生狀況。
3. 采衛的目的是提供有關衛生的詳細信息和數據。
相關的組詞有:采集、衛生、采訪等。
與《采衛》近義的詞語有:搜集、收集、征集、采集等。
與《采衛》相反義的詞語有:散播、傳播、擴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