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象征德行。《周禮·考工記·玉人》:“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元史·禮樂志二》:“蓋聞 軒 昊 以來,俱有《鹹》《雲》之號,《莖》、《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
(2).謂以君主的德行為榜樣。《禮記·樂記》:“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 鄭玄 注:“象德,民之行順君之德也。”《舊唐書·昭宗紀》:“是以雷解而 羲 文象德,網開而 湯 化歸仁,用彼懷柔,式存彜範。”
(3).佛教語。指佛祖之德。 唐 道恭 《出賜玄奘衲袈裟應制》詩:“福田資象德,聖種理幽薰。”
“象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古籍和佛教用語中的用法:
源自《周禮·考工記·玉人》中“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的記載,這裡的“象德”指通過禮器或儀式象征道德規範,強調以具體事物體現抽象德行。
出自《禮記·樂記》:“善則行象德矣”,鄭玄注為“民之行順君之德”。意為民衆效仿君主的德行,以此形成社會規範。例如《舊唐書》中“雷解而羲文象德”即表達對聖王德行的尊崇。
唐代道恭的詩句“福田資象德”中,“象德”特指佛祖的慈悲與智慧,屬于佛教術語,用于贊頌佛陀的功德。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及佛教文獻中的用法,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原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或唐代佛教相關文本(來源:、2、4、5)。
《象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具備象性和德行的品質。它強調了人們在行為舉止上應該符合道德規範,同時展現出品德高尚的特質。
《象德》的拆分部首是⺮(竹字旁)和彳(辶字旁)。它總共由16個筆畫組成。
《象德》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體字是「像德」。
在古時候,「象德」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象」字的上部分是一個象頭的象形圖,下部分是彳,表示動作。而「德」字的上部分是由彳和止組成,表示行走,下部分是由又、心、廴和一組成,表示心靈保持正直。因此,舊時的寫法更加強調品德的修養和道德行為的實踐。
1. 他一直以來都是個具備象德的人,總是在關鍵時刻表現出高尚的品質。
2. 他的行為舉止完全不符合象德的要求,不值得信任。
3. 作為一名公衆人物,她應該樹立起象德的榜樣,為大家樹立良好的形象。
1. 品德: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
2. 善德:指行善積德,具備良好的品德行為。
3. 德行:指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和道德行為的方式。
近義詞:
1. 良德:善良的品德。
2. 善行:好的行為表現。
3. 德行:道德和品質均好的行為。
反義詞:
1. 惡德:具有惡劣品德的行為。
2. 不端:不正直,沒有道德的行為。
3. 道德敗壞:指一個人的道德水平下降、品德不端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