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婆猴伎的意思、婆猴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婆猴伎的解釋

亦作“ 婆侯伎 ”。雜技名。相傳 周成王 時南方有 扶婁國 ,其人善機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變幻。後世樂府皆傳其技,俗謂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婁”之音變。參閱 晉 王嘉 《拾遺記·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婆猴伎”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基本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王嘉的《拾遺記·周》,記載周成王時期南方有名為“扶婁國”的國度,其國民擅長機巧之術,能通過易形改服實現神怪般的變幻表演。後世将此類技藝稱為“婆猴伎”,其中“婆猴”是“扶婁”的音變。

  2. 表演形式與特點
    婆猴伎屬于古代雜技的一種,以變幻、僞裝和神怪主題為特色,可能包含類似魔術或戲劇化的肢體表演。其技藝通過樂府傳承,成為民間俗藝的代表之一。

  3. 其他解釋争議
    有觀點認為“婆”指代老年女性,“猴伎”為雜技,引申為老年藝人的表演()。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且與主流音變起源論存在矛盾,可能為後世附會。

主流解釋更傾向其源于“扶婁國”音變,屬奇幻類雜技;其他衍生含義需謹慎采納。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拾遺記》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婆猴伎的意思

《婆猴伎》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古代婦女演戲或表演雜技的技藝。也可以用于形容女子做出精彩表演或才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婆(pó):女(女字旁)

猴(hóu):犬(犭字旁)+ 西(西字底)

伎(jì):人(人字旁)+ 口(口字底)+ 亻(亻字首)

來源

《婆猴伎》一詞最早見于元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的《桃花人伺女嬰》一則,用以形容女子的藝術表演。隨後逐漸被廣泛運用。

繁體字

婆猴伎的繁體字為「婆猴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為複雜,「婆猴伎」在古代的寫法常常有所變化。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根據各個曆代字書來确定。

例句

1. 她在舞台上表演《婆猴伎》,吸引了無數觀衆的目光。

2. 她的才藝如《婆猴伎》般精湛,深受人們的喜愛。

組詞

婆媳關系、猴年、伎倆、戲伎

近義詞

女藝人、女演員、女表演者、女才藝家

反義詞

男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