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降龍伏虎的意思、降龍伏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降龍伏虎的解釋

[subdue the dragon and tame the tiger——overcome powerful adversaries] 比喻戰勝重大困難或強大勢力。亦形容力量強大,能戰勝一切困難

我是大唐來的,我手下有降龍伏虎的徒弟,你若撞着他,性命難存也!——《西遊記》

詳細解釋

使龍虎降服馴順。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龍伏虎的故事。《後漢書·方術傳下·徐登》“又 趙炳 ,字 公阿 , 東陽 人,能為 越 方” 李賢 注引《抱樸子》:“道士 趙炳 ,以氣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頭閉目,便可執縛。”又引《異苑》:“ 趙侯 以盆盛水,吹氣作禁,魚龍立見。”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下·涉公》:“能以祕呪呪下神龍。” 唐 道宣 《續高僧傳·習禅一·僧稠》:“聞兩虎交鬭,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後常以“降龍伏虎”比喻戰勝重大困難。《西遊記》第十四回:“ 悟空 道:‘不瞞師父説:莫道是隻虎,就是一條龍,見了我也不敢無禮。我 老孫 ,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 明 雲夢山人 《集賢賓·壽康對山》套曲:“騎白鹿,訪隱居,住清虛,更索甚降龍伏虎。” 艾蕪 《鞍鋼啊,我回來了》:“但我們的鋼鐵工人,善于運用近代的科學技術,擁有降龍伏虎的威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降龍伏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一、本源釋義

  1. 佛教典故
    該成語最早源于佛教故事,指高僧用法力降伏龍、虎兩種神獸,象征超凡的修行力量。例如南朝梁《梁高僧傳》記載僧人用秘咒制服神龍,唐代《續高僧傳》描述高僧化解猛虎争鬥,均體現此意。

  2. 字面含義
    “降”意為制服,“伏”指馴服,龍與虎分别代表自然界中最具威力的生物,組合後凸顯“戰勝極強對手”的本義。


二、比喻與延伸

  1. 世俗化應用
    後引申為形容人具備極大能力,可克服重大困難或戰勝強大勢力。例如《封神演義》中描述修行者“煉藥修真,降龍伏虎”,《西遊記》提及“降龍伏虎的徒弟”凸顯武力與智慧。

  2. 内在修為象征
    在身心修煉層面,“龍”象征難以控制的欲望(如性欲),“虎”代表易怒的情緒。成語暗含通過修行降伏内心雜念,達到内在平和,如曾國藩家書提到的“窒欲懲忿”。


三、用法與特點


四、文化影響

該成語廣泛用于文學、武術(如伏虎樁功法)及日常勵志語境,既贊美外在能力,也強調内在修心,成為中華文化中“力量與智慧”的經典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降龍伏虎的意思

《降龍伏虎》是一個成語,意指英雄豪傑能夠戰勝強敵,顯示出非凡的勇氣和能力。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武功高強或者能夠扭轉乾坤的人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降龍伏虎》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降"字的部首是"⻍",同時它的筆畫數是七畫;"龍"字的部首是"⺍",它的筆畫數是五畫;"伏"字的部首是"⺉",它的筆畫數是Six畫;"虎"字的部首是"虍",它的筆畫數是七畫。

來源和繁體

《降龍伏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以及武俠小說之中。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征着力量和權威,而虎則象征着勇氣和威武。降服龍和虎意味着戰勝強大的敵人。在繁體字中,"降"和"虎"的寫法是相同的,而"龍"和"伏"的寫法與簡體字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降"字的古代寫法是像一個人正面站立的形狀,中間有一條豎線,上方有兩個類似"七"字的裝飾性橫線;"龍"字的古代寫法是多畫出幾個龍爪的形狀,更顯神龍的威武;"伏"字的古代寫法就是一個人匍匐爬行的樣子,形象地表達出"伏"的含義。

例句

1. 他使出了絕招,一招《降龍伏虎》,将敵人制服了。

2. 這位武術高手的武功了得,堪稱《降龍伏虎》。

組詞

- 降龍:指戰勝強大敵人的行動。

- 伏虎:指制服威猛的對手。

近義詞

- 雄霸:用來形容橫行霸道,無人可敵的強者。

- 扭轉乾坤:指能夠逆轉形勢,改變局面的人或事物。

反義詞

- 虛張聲勢:指用虛假的威脅或驕傲的姿态來恐吓對方,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實力。

- 軟弱無力:形容沒有能力或勇氣戰勝對手,毫無抵抗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