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妬癡”。謂猜忌而癡愚。《舊唐書·李益傳》:“﹝ 李益 ﹞少有癡病,而多猜忌,防閑妻妾,過為苛酷,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於時,故時謂妬癡為‘ 李益 疾’。”
妒癡,漢語複合詞,由“妒”與“癡”二字構成。《漢語大詞典》中“妒”指因他人優越而産生怨恨的心理狀态,“癡”在佛教術語中引申為愚昧不明的妄執(《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203頁)。二者組合後,多用于描述因嫉妒心引發的偏執性心理失衡現象。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獻,柳宗元在《愈膏肓疾賦》中以“妒癡惑志”描述病态心理(《柳河東全集》卷十五)。宋代《太平廣記》記載妒婦因“癡妒”導緻家宅不甯的典故(卷二百七十二),印證了該詞在古代社會中的實際運用。
現代心理學研究将“妒癡”歸類為情感認知障礙,表現為持續性的嫉妒妄想與強迫思維(《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年第3期)。典型特征包括對臆想競争關系的過度解讀、反複求證臆測、以及伴隨焦慮情緒的強迫性行為。例如《金瓶梅》第二十八回中潘金蓮因妒生癡,反複查驗丈夫衣物等細節描寫,正是文學作品中對此類心理狀态的生動刻畫。
需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未單獨收錄,但在《古漢語心理動詞詞典》(中華書局2018年版)中有專項詞條解析。建議專業領域使用時注明語境,避免與現代常用詞彙混淆。
“妒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ù chī,其含義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相關古籍文獻。
愛異百弄百辛闆兒班貢奔注篦箕兵械長魚鏟迹銷聲傳襲初級學院滀漯磁通量貸券蛋花湯盜弄蠹書客泛霞分支分配器改張羹飯拐子馬诖墨翰素寒葉鶴袍皇人畫酉降手兒蛟女絹甲日緊迫镌行峻閥開國元老虧折諒情缭糾隴坻之書隆中客魯聖嫩蕊逆居漚麻池前腦穹碑纕冠沙漠潲水勝朝升高能賦屍職摔交俗解損撤隤堕忳誠文話小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