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rivalled;without peer in one's generation;outstanding] 當時所沒有,無人;當代無人比得上
曠代文豪
曠代之聖主。——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1).久曆年代。 晉 葛洪 《抱樸子·時難》:“高勳之臣,曠代而一。” 唐 白居易 《<驺虞畫贊>序》:“予愛其外猛而威,内仁而信,又嗟曠代不覿,引筆贊之。”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惟是登封大典,曠代希逢。”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陛下為忠臣親拟祭文,實曠代未有之殊恩。”
(2).空前;絕代。 南朝 宋 謝靈運 《傷己賦》:“丁曠代之渥惠,遭謬眷於君子。” 宋 無名氏 《鬼董》卷一:“﹝ 章翰 ﹞有愛妾曰 裴六郎 者,容範曠代。” 明 屠隆 《綵毫記·汾陽報恩》:“老爺曠代奇才,名聞荒裔。” 郭沫若 《喜聞攀上珠穆朗瑪峰》詩:“英雄肝膽夷天險,集體精神曠代功。”
“曠代”是一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曆時長久,跨越多個時代(源自曆代文獻)
該含義強調時間跨度之大,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時難》中提到“高勳之臣,曠代而一”,意指功勳卓著的臣子需曆經多個時代才能出現一位。清代納蘭性德在《與顧梁汾書》中亦用“曠代希逢”形容罕見的曆史事件。
空前絕代,當代無人能及(常見于文學評價)
此意多用于形容卓越的人物或成就,如梁啟超《譚嗣同傳》中稱譚嗣同為“曠代之聖主”。郭沫若的詩句“集體精神曠代功”則贊頌了超越時代的功績。
出處 | 例句或釋義 | 側重含義 |
---|---|---|
晉·葛洪《抱樸子》 | “高勳之臣,曠代而一” | 曆時長久 |
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 “曠代之聖主” | 空前絕代 |
郭沫若詩詞 | “集體精神曠代功” | 超越時代的功績 |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學術分析,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曠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曠”和“代”兩個字組成。
曠的部首是日字旁,總共有四畫;代的部首是人字旁,總共有五畫。
曠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百世而不曠,謂之不祥,若無所往而不善。”這裡“曠代”指的是過去的一百年中沒有出現過優秀的人才。
曠代的繁體字是「曠代」。
古代漢字寫法中,曠代的拼寫形式有所變化,例如在《莊子》中的寫法為「曠代」。然而在現代的簡化字體中,曠代的寫法被統一為「曠代」。
1. 這位科學家是當今科學界的一顆璀璨之星,确實是難得的曠代之才。
2. 在曆史長河中,有許多曠代之人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曠世、曠日、曠逸、曠野。
冠絕一時、絕代、獨步當時。
中庸、逐漸、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