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嫡庶的意思、嫡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嫡庶的解釋

(1).指嫡子與庶子。《列子·力命》:“ 齊 公族多寵,嫡庶并行。” 張湛 注:“ 齊僖公 母弟 夷仲年 生 公孫無知 , 僖公 愛之,令禮秩同於太子也。”《後漢書·百官志三》:“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録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明史·楊漣傳》:“今海内清晏,内無嫡庶之嫌。”

(2).指正妻與妾。 宋 王明清 《春娘傳》:“我在風塵中常退步,況今日有雲泥之隔,嫡庶之異。” 清 李漁 《奈何天·鬧封》:“況且我那位主人,又不是會整綱常,能分嫡庶彈壓得婦人倒的。” 清 袁枚 《續新齊諧·李生遇狐》:“況吾家小叔已定婚某室,他日入門,誰為嫡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嫡庶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涉及家庭身份與繼承權,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嫡庶的構成

  1. 身份劃分

    • 嫡:指正妻及其子女。嫡子(尤其是嫡長子)在繼承權、家族地位上享有優先權。
    • 庶:指妾及其子女。庶子地位低于嫡子,通常無法繼承爵位或主要家産。
  2. 制度依據
    源于“一夫一妻多妾制”,《列子·力命》記載齊國公族因“嫡庶并行”引發矛盾,說明嫡庶區分對維護家族秩序的重要性。

二、社會影響與沖突

  1. 繼承制度
    嫡長子繼承制是主流,如《後漢書》提到宗正官需“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明确繼承順序。若嫡庶不分,易導緻權力争奪,如齊僖公因寵愛庶子公孫無知,緻其與嫡子發生沖突。

  2. 曆史案例
    明代楊漣曾谏言“内無嫡庶之嫌”,側面反映皇室嫡庶矛盾對朝政的影響。清代九子奪嫡事件更是典型例證。

總結
嫡庶制度通過嚴格區分正妻與妾、嫡子與庶子,維系了古代家族和政權的穩定,但也成為權力鬥争的重要根源。其影響滲透于繼承、禮儀乃至政治格局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嫡庶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親生和非親生之間的關系,特指在父系繼承中合法婚姻所生的嫡系子女與非合法婚姻或嫡系以外所生的庶系子女之間的區别。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嫡:女 + 家 (部首:女,總筆畫:11) - 庶:廣 + 十 + 一 (部首:廣,總筆畫:12) 來源: 嫡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婚姻制度和社會等級制度的發展。按照古代的封建制度,男性子嗣是繼承家族和家業的重要人物。因此,合法婚姻所生的嫡系子女在繼承權和社會地位上享有更多的優勢,而庶系子女則較為劣勢。 繁體字: 《嫡庶》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嫡庶》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她是家族的嫡系傳承者。 2. 庶子經常面臨繼承權的限制。 組詞: - 嫡系 - 庶系 - 嫡長子 - 庶子女 近義詞: - 嫡裔 - 合法子嗣 反義詞: - 庶出 - 非嫡嗣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