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太陽。《文選·陸機<演連珠>之十三》:“臣聞利眼臨雲,不能垂照。” 呂向 注:“天有日月,如人有眼,故以日為利眼也,此喻君也。”
利眼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層次,兼具本義與引申義,以下為權威解析:
指視覺敏銳或目光犀利,能洞察細微之處。
例證:
《淮南子·說山訓》載:“利眼者,視毫末于百步之外。”
此義強調生理性的視覺能力,常見于古籍描述特殊視力者。
來源: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第8卷,第1024頁;《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21頁。
比喻對事物本質或細節的深刻觀察力,含褒義。
例證:
魯迅《書信集·緻許壽裳》中提及:“世事洞明皆學問,需具利眼方能察其幽微。”
此用法強調認知層面的判斷力,多用于評價人的分析能力。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825頁;《漢語成語大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年)第917頁。
在傳統文化中,“利眼”被賦予道德隱喻,喻指辨别善惡的智慧。
例證:
《詩經·小雅·節南山》注疏雲:“哲人之利眼,可破讒佞之迷霧。”
此義項承載儒家思想中對“智德兼備”的推崇。
來源: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中國典故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562頁。
當代語境中,“利眼”多用于文學或正式文本,口語常以“慧眼”“火眼金睛”替代。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精準的觀察”與“深刻的辨識” 展開,兼具生理與認知雙重維度。
來源: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832頁;《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47頁。
“利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但核心解釋如下:
“利眼”的本義指太陽,常用于古代詩文比喻君主的明察或光輝。這一用法源自《文選·陸機〈演連珠〉》中的“臣聞利眼臨雲,不能垂照”,呂向注解為:“天有日月,如人有眼,故以日為利眼也,此喻君也。”
比喻君主或權威
古代文人以“利眼”象征君主的威嚴與洞察力,例如陸機用“利眼臨雲”暗指君主雖居高臨下,卻未必能普照萬物。
現代誤用與區别
需注意“利眼”與“勢利眼”的區别:
“利眼”是一個古雅詞彙,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如需具體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昭明文選》相關篇章。
愛樹邊升波斯采會察子逞性妄為忡惙畜愛創生誕説登斧調夷恩覆發傳高選攻鼓栱枅鈎吻關石官廨龜河鼓勸橫土昏微火老加碼截刻近代緊打慢敲晶輝卷土刻敝梨花凍鱗亞理音祿粟馬褡謀計攀地龍翩仙圃澤千瓦奇邁氣滿志得啟瀹撋縱社夥生遂試車是故拾物台桑台站炭化嘽啍添覓沃若狹路小桃嘻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