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常綠灌木。纏繞莖,葉子卵形或披針形,花黃色,果實為蒴果,種子有毒,中醫入藥。也稱斷腸草、大茶藥、火把花、葫蔓藤、野葛、毒根、黃藤等。《太平禦覽》卷九九○引 漢 桓譚 《新論》:“鉤吻不與人相宜,故食則死,非為殺6*人生也。”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斯誠委夷路而陷叢棘,舍嘉旨而咽鉤吻者也。”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藥議》:“鉤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療甚多,注釋者多端,或雲可入藥;或雲有大毒,食之殺6*人。”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鈎吻》。
(2).勾曲的鳥嘴。如鷹、鹫之類的喙。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鈎吻漢語 快速查詢。
鈎吻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以下是其主要解釋:
基本屬性
鈎吻是馬錢科鈎吻屬的常綠木質藤本植物,學名Gelsemium elegans。其莖纏繞,葉片膜質呈卵形或披針形,花黃色,蒴果卵形,種子有翅且含劇毒。
别名與毒性
俗稱斷腸草、大茶藥、野葛等。全株有毒,尤其是根、葉毒性最強,誤食可緻命。古代文獻如《本草綱目》也記載其毒性。
藥用價值
中醫外用可祛風攻毒、散結消腫,治療濕疹、癰腫、跌打損傷等。但禁止内服,孕婦禁用。
分布與特征
主要分布于中國雲南、廣東、福建及東南亞地區,生長于海拔650-1700米的灌叢中。
注意事項:鈎吻常被誤作金銀花,需嚴格區分以避免中毒。如需藥用,務必在專業指導下使用。
《鈎吻》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gōu wěn"。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鈎”和“口”。其中,“鈎”是由四畫構成的,表示這個漢字的上部分,而“口”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表示這個漢字的下部分。
《鈎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态演變。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鈎吻」,其中的「鈎」是「鈎」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鈎吻》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差别。然而,相關資料目前并沒有提到這一點。
1. 小明用漁網鈎吻住了一條大魚。
2. 他的笑容如同陽光般鈎吻了我的心。
1. 鈎子(gōu zǐ)- 意為具有鈎狀或彎曲形态的物品。
2. 吻合(wěn hé)- 意為兩個事物或部分合二為一或接觸粘合。
近義詞: 鈎附、鈎連
反義詞: 脫離、抽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