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官吏辦公的房舍。《梁書·呂僧珍傳》:“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 宋 歐陽修 《晚秋凝翠亭》詩:“黃葉落空城,青山遶官廨。”《元史·韓镛傳》:“ 鏞 居官廨,自奉澹泊,僚屬亦皆化之。” 明 高啟 《幻住精舍尋梅》詩:“偶逢一樹在官廨,為寫新詩冰滿硯。”
“官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與構成
拼音為guān xiè(ㄍㄨㄢ ㄒ一ㄝˋ),由“官”(官員)和“廨”(官署)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官員辦公的場所”。
具體含義
指官署或官吏辦公的房舍,即古代政府機構處理公務的建築物。例如:
近義詞與現代使用
文獻例證
宋代歐陽修《晚秋凝翠亭》詩雲:“黃葉落空城,青山遶官廨”,通過自然景色與官廨的對比,展現了古代官署的環境特點。
該詞是古代對官方辦公場所的統稱,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組詞,可查閱辭典或古籍原文。
《官廨》一詞指的是古代官員辦公、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官署或衙門。官廨是官員履行職責和處理公務的場所。
《官廨》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和廣(guǎng),分别是宮殿和廣場的意思。它的總筆畫為14畫。
《官廨》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其由“宀”和“廣”組成,宀代表宮殿,廣代表廣場,結合在一起表示官署、衙門的意思。
《官廨》的繁體字為「官廨」。
古時對《官廨》一詞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官署」,而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官府也」。
1. 他被任命為該縣官廨的主管官員。
2. 那個官廨規模龐大,是當地最重要的政府機構。
1. 官府(guān fǔ):指政府部門,也指官員。
2. 廨舍(xiè shè):指官員的宿舍或辦公地。
3. 官吏(guān lì):指擔任官職的人,特指政府工作人員。
官署、衙門、官府
百姓家、民居、民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