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重量名;石,容量名。關石,借指賦稅。一說,關指征稅之處,石為量器;關石,借指征收賦稅。《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王府則有。”《國語·周語下》亦有此文, 韋昭 注曰:“關,門關之征也。石,今之斛也。言征賦調鈞,則王之府藏常有也。一曰關,衡也。” 晉 左思 《魏都賦》:“關石之所和鈞,財富之所底慎。” 唐 柳宗元 《故嶺南鹽鐵院李侍禦墓志》:“于 荊 于 交 ,關石是鈞。”
關石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類釋義:
一、指代關隘與山石
該義項源自古代地理概念,指險要的關口與山石地貌的結合,常用于描述軍事防禦或自然景觀。例如《漢書·律曆志》中“關石”指代邊塞地區的防禦工事與天然屏障。《古代漢語詞典》收錄此義項,強調其作為地理實體在文獻中的象征意義,如“關石險固,易守難攻”(參考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二、作為古代量器單位
“關”與“石”均為古代容量單位,合稱表示稅收或物資計量。據《說文解字》記載,“關”通“貫”,為穿錢繩索的單位,而“石”讀作“dàn”,一石約合十鬥。唐代《通典·食貨志》記載“關石之調,均平天下”,指以統一量器征收賦稅,體現古代經濟制度(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注:現代漢語中“關石”一詞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及古漢語研究領域。
“關石”作為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賦稅制度相關
根據《書·五子之歌》《國語·周語下》等古籍記載,“關”指古代城門關卡處的征稅點,“石”為容量單位(類似斛)。合稱“關石”代指賦稅征收的規範和平衡,強調國家財政管理需公正合理。例如《國語》韋昭注:“關,門關之征也;石,今之斛也。言征賦調鈞,則王之府藏常有也”。
人際關系比喻
現代引申義中,“關石”被用作成語,形容人際關系如石頭般堅固,難以被外界破壞,常用于表達對友情、親情穩定性的贊美。例如:“他們曆經風雨仍情誼深厚,可謂關石之交。”
姓名寓意
作為人名時,“關”象征重視、關聯,“石”代表堅定、穩固。整體寓意智慧、可靠,或寄托對個人品格堅韌的期許。
注意:第一種釋義為古籍中的核心含義,第二種屬于現代引申用法,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涉及學術研究,建議優先參考《尚書》《國語》等文獻原典。
白馬氐苞篚不值一哂嵾嵾長闊禅祖赤頿楚肆倒戈卸甲滌暢帝極飛鳥圖撫台縛紮根蕟光縫規銘沽略豪父河宮黃金埒皇質護寶都混然講習屐履京邸進說今文家局套昆侖墟昆明湖老大難良金美玉律本盲瘖朦朦忪忪矊眇驽犬蒲璧欽罰攘獄軟靠舍敬石獅市水飲疏拙宋臈宿債拓寫天父同部頑梗不化王叟轅車危急存亡霧瘴夏後氏小院小彴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