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堅守節操不屈服。 吳玉章 《辛亥革命·辛亥三月二十九日的廣州起義》:“從容就義的 林覺民 ,在事前即給他妻子寫了一封感情深摯的絕命書,受審時又揮筆寫了一篇賢貞不屈的自供狀。” 陳同生 《珠江風暴》:“他倆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用嚴厲的言辭駁斥敵人的審問。”
“堅貞不屈”是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指堅定而有氣節,絕不向邪惡勢力屈服。核心含義強調在壓力或誘惑下保持節操與原則,如革命志士面對敵人時的頑強精神。
類型 | 詞彙 | 核心區别 |
---|---|---|
近義詞 | 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 側重不同場景下的堅定态度 |
反義詞 | 卑躬屈膝、奴顔婢膝 | 強調喪失氣節與原則的妥協行為 |
該成語常用于贊頌曆史人物或英雄的崇高氣節,如文天祥、林覺民等,體現中華民族對氣節與信仰的重視。現代語境中,也用于鼓勵堅守道德或職業操守。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查字典等來源。
《堅貞不屈》是指在面對困難、壓力或誘惑時,始終保持堅定和不屈的品質和态度。這個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堅貞不屈》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漢字“堅”由土部和口部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第二個漢字“貞”由貝部和十一畫組成,總共有15個筆畫。
《堅貞不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傳》和《尚書》等文獻。它代表着一種堅強、不屈服的精神和品質,被廣泛應用于描述個人的毅力和意志。
《堅貞不屈》的繁體字為「堅貞不屈」。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堅貞不屈》的古代寫法為「堅貞不屈」。
1. 他在困境中展現了堅貞不屈的品質,從不放棄。
2.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堅貞不屈的女性,她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1. 堅定不移 2. 忍辱負重 3. 忠誠不渝 4. 苦盡甘來 5. 毅然決然
1. 剛毅不屈 2. 堅韌不拔 3. 正直堅定 4. 忍辱負重 5. 剛正不阿
1. 猶豫不決 2. 好逸惡勞 3. 喪失信念 4. 委曲求全 5. 膽小怕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