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能給予教導的朋友。《孔子家語·子路初見》:“ 孔子 曰:‘夫人君而無諫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
(2).稱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亦泛指教徒。 王西彥 《夜宴》四:“一直到半年前,才帶了一本《聖經》,跟隨金陵大學的教友,經 上海 到 溫州 上岸。” 葉聖陶 《線下·外國旗》:“ 金大爺 看見兩串萬國旗在布篷裡飄動,卻是紗的。他是教友,堂而皇之收了下來。”
“教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教導之友
源自《孔子家語·子路初見》中的“士而無教友則失聽”,指能夠給予教導、建議的朋友。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更多用于古漢語語境。
同一宗教的信徒
廣義上指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例如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内部成員間的稱呼。如“基督教的教友們每周日去教堂做禮拜”。
在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中,“教友”具有特殊意義:
内部與外部稱呼
跨教派適用性
廣義上可指不同教派信徒(如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但實際使用中更多指向同一教派内部成員。
“教友”一詞兼具曆史性與宗教性,既可追溯至古代儒家經典,又在現代宗教社群中承載着信仰共同體的深刻内涵。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宗教場景下更側重信仰認同,非宗教場景則偏向描述群體歸屬。
《教友》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與自己有着相同宗教信仰或者所屬于同一教派的人。這個詞常常在宗教界或者宗教群體中使用,用來描述共同信仰并積極交流的信徒或成員。
《教友》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它的筆畫數是11。
《教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友”即為友善、友誼之意,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與之組合的“教”則指的是宗教信仰和教派。在繁體字中,“友”字的寫法為「友」,而“教”字的寫法為「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會把“友”字寫成“㐮”,而“教”字的古代寫法則有許多種,如「教」、「敎」等。
1. 他是一位虔誠的教友,經常參加教堂的活動。
2. 教友們共同舉辦了一場慈善義賣活動,籌集了一大筆善款。
1. 教徒:指信仰某一宗教的人。
2. 教義:指某一宗教信仰所宣稱的信條和原則,以指導教徒的行為準則。
3. 教主:指領導某一宗教團體并負責教義宣講的人。
信徒、教衆。
*********、非教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