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temporary;domicile] 指長期居住外地而取得該地的籍貫
(1).謂離原籍,而在寄居地落戶。 唐 李翺 《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公諱 申 ,字 維降 , 東海 剡 人, 永泰 元年寄籍京兆府。” 宋 王洋 《贈向揚州》詩:“野人本住 蓬萊 側,寄籍 淮 甸老阡陌。” 章炳麟 《艾如張董逃歌序》:“是時 青島 、 旅順 既割,天下土崩,過計者欲違難異域,寄籍為流民。”
(2).猶寄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老僧》:“昔侍禦與貧道為方外交,其公子方在襁褓,寄籍 釋 氏,為我弟子。曾幾何時,皆成古人!”參見“ 寄名 ”。
“寄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長期離開原籍并在外地落戶,取得該地的籍貫,與“原籍”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他離開家鄉寄籍北京三十年了。”()
“寄籍”的核心是長期異地居住并取得戶籍,兼具法律身份與居住狀态的雙重意義。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細節,可參考唐代至清代的相關文獻(如、5、6)。
寄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寄”和“籍”兩個字組成。
“寄”字的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8,拆分為宀、幾兩個部分。
“籍”字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20,拆分為⺮、吉兩個部分。
“寄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是指将某人的戶籍寄存在其他地方。在古代中國的行政構造中,居民的戶籍是記錄個人身份和居住地的重要依據。
在繁體字中,“寄籍”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寄籍”這個詞的寫法略有差異,如在《康熙字典》中,寄籍的拆字不同,寄字在上,籍字在下。
以下是一些關于“寄籍”的例句:
1. 他因為工作的需要,寄籍在外地多年。
2. 很多人為了發展事業,選擇了寄籍他鄉。
3. 山區的貧困家庭通過寄籍子女給他們更好的教育機會。
一些與“寄籍”相關的詞彙:
1. 寄宿:指在外地寄居或住宿。
2. 戶籍:指由國家管理和登記的居民身份證明和住址信息。
一些與“寄籍”相近義的詞彙:
1. 假寓:指在外地借宿或寓居。
2. 暫住:指暫時在某個地方居住。
一些與“寄籍”相反義的詞彙:
1. 歸戶:指将戶籍遷回原籍的行為。
2. 歸隱:指抛卻塵世,隱居于某個地方。
以上就是關于“寄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與其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