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籍的意思、寄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籍的解釋

[home temporary;domicile] 指長期居住外地而取得該地的籍貫

詳細解釋

(1).謂離原籍,而在寄居地落戶。 唐 李翺 《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公諱 申 ,字 維降 , 東海 剡 人, 永泰 元年寄籍京兆府。” 宋 王洋 《贈向揚州》詩:“野人本住 蓬萊 側,寄籍 淮 甸老阡陌。” 章炳麟 《艾如張董逃歌序》:“是時 青島 、 旅順 既割,天下土崩,過計者欲違難異域,寄籍為流民。”

(2).猶寄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老僧》:“昔侍禦與貧道為方外交,其公子方在襁褓,寄籍 釋 氏,為我弟子。曾幾何時,皆成古人!”參見“ 寄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籍是漢語詞彙中表示戶籍遷移現象的專有名詞,指個體離開原出生地後長期定居他鄉,并在當地登記戶籍的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離開原籍,在寄居地入籍"的行為。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戶籍管理制度,《通典·食貨志》記載"客居他鄉者,可附籍于州縣",說明古代已有規範人口流動的寄籍制度。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寄"字包含暫時性寓居的意象,而"籍"特指官方戶籍登記,二字組合後衍生出兼具居住事實與法律認定的複合含義。《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古代科舉應試場景,如清代《科舉條例》規定"生員寄籍滿二十年者,許入當地科考"。

與"原籍"形成對應關系,寄籍在法律層面産生雙重身份屬性。當代戶籍專家在《中國戶籍制度史》中強調,寄籍者既保有文化意義上的祖籍認同,又具備現居地的法定居民身份。例如明清時期徽商在揚州經營鹽業,往往保留徽州原籍的同時辦理揚州寄籍,以便享受科舉名額與商業特權。

該詞彙在現代社會仍具現實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雖未直接使用"寄籍"表述,但第十六條關于公民遷居落戶的規定,實質上延續了寄籍制度的核心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寄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長期離開原籍并在外地落戶,取得該地的籍貫,與“原籍”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與“原籍”的區别

3.延伸含義

4.現代應用

“寄籍”的核心是長期異地居住并取得戶籍,兼具法律身份與居住狀态的雙重意義。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細節,可參考唐代至清代的相關文獻(如、5、6)。

别人正在浏覽...

哀些把卷鞴扞步罡壇側肩谄闇娼寮長永巢車赤巴巴叱咄摧眉折腰催乳打場鍛件笃俗發粲蕃服反狀俸恤蓋棺管辂極愛見義必為紀念金鑛冀願誇示饋遺髡削欄杆擂槌六角南遷二友農村佩魚陴隍千秋佳城畦棱青泥城清疎啟乞求證跧形熱得快忍耐三盆手事變實谷時勢造英雄識途老馬水汪汪獺祭魚堂壇調解斡耳朵卧海烏溜溜纖塵不染閑言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