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及至巧冶鑄幹将之璞,清水淬其鋒, 越 砥歛其鍔,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後以“剸犀”喻治事的卓越才能。 唐 柳宗元 《奏薦從事表》:“某績茂戎軒,才優管記。操刀必割,豈謝剸犀。” 清 唐孫華 《挽磐庵弟》詩:“未試剸犀鋒,已折幹将鋭。”
剸犀(tuán xī)是一個漢語詞彙,出自漢代王褒的《聖主得賢臣頌》。該詞本義指鋒利的刀劍能切割犀牛皮,比喻具有卓越的才能或決斷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源與出處
典故來自《聖主得賢臣頌》中“陸剸犀革”一句,描述寶劍的鋒利程度可斬斷陸地犀牛的堅韌皮革。後引申為對傑出能力的贊譽,常用于形容處理事務時的果斷與高效。
字義與結構
應用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籍評注或學術讨論中仍可見其身影。例如,可形容某人在複雜局勢中展現的“剸犀之才”。
提示:因該詞較為冷僻,建議結合原文語境(如《聖主得賢臣頌》)或參考權威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其用法。
《剸犀》這個詞是指“犀牛的角”或者“犀牛角制成的器物”。它的拆分部首是“犭”和“刂”,其中,“犭”為犬部的偏旁部首,表示與犬相關的事物,“刂”為刀的偏旁部首,表示與刀劍相關的事物。根據這兩個部首,可以猜測《剸犀》一詞與刀劍和犬類動物有關。
《剸犀》這個詞的筆畫數為20畫,其中犭為3畫,刂為2畫,剩下的15畫則來自于它的偏旁部首犭。
《剸犀》一詞來源于古代史書《史記·平準書》中的一段記錄。“剸犀”指的是韓國趙默所獻的一塊犀牛角,經國家制作成的器物。這個詞在古代音韻上的發音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今“剸犀”音近于“先息”。
在繁體字中,剸犀被寫作“劖犀”,字形保留了原義,但讀音基本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剸犀》的古時寫法類似于今天的繁體字“劖犀”。而漢字的寫法演變也說明了漢字的發展和變化。
以下是《剸犀》的例句:
1. 他在博物館看到了一件古代剸犀制作的器物。
2. 這塊剸犀很昂貴,隻有富人才能購買。
3. 剸犀的角是犀牛的象征。
與《剸犀》相關的組詞有:剸犀制,剸犀器,剸犀角。
類似意義的近義詞有:犀角、犀牛角。
與《剸犀》相反意義的反義詞是:非犀牛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