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向皇帝進呈議論得失的奏表。 宋 文瑩 《續湘山野錄》:“ 明肅太後 欲謁太廟,詔禮官草議。時學臣皆以《周官》後服進議。”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乘馬衣冠》:“ 唐 景龍 二年,皇太子将親釋奠於國學,有司草儀注,令從臣皆乘馬衣冠。左庶子 劉知幾 進議非之。” 清 吳振棫 《養吉齋馀錄》卷八:“翼日進議,復至會議所具論得失。”
“進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可分為古代和現代兩種解釋,具體如下:
“進議”由“進”(提出)和“議”(讨論)組成,核心含義是提出意見或建議。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會議、讨論等場合,強調個體在集體決策中的參與性。
在古代,“進議”特指向皇帝進呈奏表,内容多為議論政策得失或禮儀規範。例如:
現代語境中,“進議”更接近成語,強調主動表達觀點的行為,常見于正式場合的提案或讨論,例如企業會議、學術研讨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續湘山野錄》《客座贅語》等文獻。
《進議》(jìn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辶(辵)和言。辶(辵)是指走路的意思,言是指言語、說話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辶(辵):辶是左邊的部首,有3個筆畫。
- 言:言是右邊的部首,有7個筆畫。
《進議》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早在古代的《論語》中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說法:“進不言則失人之言,出不言則失人之問。”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我們遇到問題或聽到别人的話,如果不與人交流、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會失去與他人的溝通和互動。後來,《進議》這個詞逐漸演變而來。
在繁體字中,進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進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因曆史和地區而異。
一些例句如下:
- 他在會議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的進議。
- 在解決問題時,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互相提供進議。
一些相關的組詞:
- 進步(jìn bù)
- 進化(jìn huà)
- 進展(jìn zhǎn)
- 建議(jiàn yì)
一些近義詞:
- 意見(yì jiàn)
- 建議(jiàn yì)
- 主張(zhǔ zhāng)
- 參考(cān kǎo)
一些反義詞:
- 退出(tuì chū)
- 否定(fǒu dìng)
- 拒絕(jù jué)
- 忽略(hū lü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