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樂不思蜀的意思、樂不思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樂不思蜀的解釋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 後主 舉家東遷,既至 洛陽 ”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司馬文王 與 禪 ( 劉禪 )宴,為之作故 蜀 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 禪 喜笑自若……他日,王問 禪 曰:‘頗思 蜀 否?’ 禪 曰:‘此間樂,不思 蜀 。’”後因以“樂不思蜀”謂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掃迷帚》第六回:“去年八月,因赴 金陵 鄉試,往 釣魚巷 獵艷,與妓女 玉蘭 有嚙臂盟,從此數月不歸,大有此間樂不思 蜀 之意。” 黃裳 《榆下說書·諸葛的錦囊》:“ 劉備 的這種壞脾氣,好像也傳給了 阿鬥 ,‘樂不思 蜀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 東吳 招親的翻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樂不思蜀”是一個源自三國曆史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出處與典故
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蜀漢滅亡後,後主劉禅被遷至洛陽,司馬昭設宴試探其是否思念故國,劉禅答:“此間樂,不思蜀。” 這一典故成為成語來源,原指劉禅安于享樂、忘卻複國之責。

二、釋義與演變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與反義

五、使用注意
該成語多含貶義,需根據語境判斷情感色彩。若用于自述或中性場景(如旅行),可無批評意味;若描述他人安于享樂、忽視責任,則帶有指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三國志》《漢晉春秋》等史料,或參考成語詞典中的擴展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這個詞意指人們過于享樂而忘記了家鄉的重要詞義。其中,"樂"表示快樂、享樂,"不思"表示沒有思念或忘記,"蜀"則指代家鄉蜀地(四川)。

部首和筆畫:樂(亅、乙、丁、刂、豐)共5筆;思(田、心)共8筆;蜀(虍、虍、疋、口、大)共11筆。

來源:《樂不思蜀》一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該小說以描述賈府顯赫家族的興衰為主要内容,并以一段故事引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繁體:樂不思蜀

古時候漢字寫法:樂不思蜀

例句:他整天沉浸在遊戲中,樂不思蜀。

組詞:樂趣、思考、蜀地

近義詞:沉醉忘返

反義詞:牽心念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