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豳詩的意思、豳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豳詩的解釋

《詩·豳風·七月》《周禮·春官·籥章》:“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 鄭玄 注:“《豳詩》《豳風·七月》也。吹之者,以籥為之聲,《七月》言寒暑之事,迎氣,歌其類也,此‘風’也而言‘詩’,‘詩’總名也。” 宋 姜夔 《齊天樂》詞:“《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嚴複 《救亡決論》:“且何必西士,即如其言,則《豳詩》之所歌,《禹貢》之所載,何一不足令此子病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豳詩是漢語詞彙,指《詩經·豳風·七月》一篇,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豳詩特指《詩經·豳風·七月》。該詩是《國風》中最長的篇章,共八章,每章十一句,主要描述周代豳地(今陝西彬縣一帶)的農事活動與季節變遷,反映古代農耕社會的日常生活。

  2. 曆史背景
    “豳”是周朝先祖公劉建立的古國名,後演變為地名(今陝西境内)。詩中提到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等句,記錄了當時農人一年四季的勞作場景,具有重要曆史研究價值。

二、文學與文化的延伸

三、相關考據

《周禮·春官·籥章》記載,周代有在特定時節擊鼓、吹奏《豳詩》以迎節氣的儀式,鄭玄注疏中明确将“豳詩”對應為《七月》。

豳詩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研究周代社會與文化的珍貴史料。如需更深入解讀,可查閱《詩經》原文及曆代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豳詩》是一種古代中國的文學形式,它是由詩經中的一篇詩歌所命名。下面來給你詳細解釋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豳詩》(bīn shī)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豳」和「詩」。其中,「豳」是由部首「豕」和「貝」組成,擁有9個筆畫;「詩」由「言」和「寺」組成,擁有7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春秋時期,豳山是一個位于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的地名,曾經是一座重要的城市。詩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詩歌集,其中的詩歌被賦予了特定的音樂形式,包括《豳》這篇詩。後來,人們用《豳詩》來指代整本詩經。 《豳詩》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豳詩」。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但《豳詩》一詞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形式。 例句:《豳詩》中的《鄭風·丘中有麻》寫道:“丘中有麻,有實且菽。自既矣,似不我惟。自既灌矣,雲露為害。”這篇詩歌描述了種植麻花和蔬菜的場景。 組詞:《豳詩》可以和其他詩歌形式相組合,如《絕句豳詩》或《豳詩四行律》。 近義詞:《豳詩》的近義詞可以是「詩歌」或「古詩」,指代中國古代的詩歌形式。 反義詞:反義詞可能是「現代詩歌」,指代現代時期的詩歌創作。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都可以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