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豳詩的意思、豳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豳詩的解釋

《詩·豳風·七月》《周禮·春官·籥章》:“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 鄭玄 注:“《豳詩》《豳風·七月》也。吹之者,以籥為之聲,《七月》言寒暑之事,迎氣,歌其類也,此‘風’也而言‘詩’,‘詩’總名也。” 宋 姜夔 《齊天樂》詞:“《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嚴複 《救亡決論》:“且何必西士,即如其言,則《豳詩》之所歌,《禹貢》之所載,何一不足令此子病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豳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類型之一,特指《詩經》十五國風中的《豳風》部分。其名稱源于周人早期活動的豳地(今陝西省旬邑縣、彬州市一帶),是周代先民在豳地生活期間創作的民間歌謠合集。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豳”為古地名,周族祖先公劉所立,後成為周文化發源地之一,“豳詩”即指産生于此地的詩歌作品。

從内容構成看,《豳風》現存七篇,包含《七月》《鸱鸮》《東山》等名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七月》,這首長達88句的農事詩完整記錄了豳地先民一年四季的耕作、蠶桑、狩獵等生産活動,被譽為“中國古代農事詩的鼻祖”(《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毛詩正義》指出該詩“言豳公之教,周公陳之”,反映了周代以農立國的社會形态。

從文學價值分析,豳詩采用四言句式,善用比興手法。如《鸱鸮》以禽鳥喻人,通過母鳥築巢的艱辛暗喻周初政治鬥争;《東山》則通過戍邊士兵的視角,展現戰争與歸鄉的複雜情感。這些作品兼具史料價值與藝術感染力,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評價其“述民事之艱難,道人情之真摯”。

後世文人常援引豳詩典故,如蘇轼《前赤壁賦》中“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即暗指《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現代考古研究也證實,《七月》所載星象物候與豳地天文曆法高度吻合(《考古學報》2023年第2期)。

網絡擴展解釋

豳詩是漢語詞彙,指《詩經·豳風·七月》一篇,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豳詩特指《詩經·豳風·七月》。該詩是《國風》中最長的篇章,共八章,每章十一句,主要描述周代豳地(今陝西彬縣一帶)的農事活動與季節變遷,反映古代農耕社會的日常生活。

  2. 曆史背景
    “豳”是周朝先祖公劉建立的古國名,後演變為地名(今陝西境内)。詩中提到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等句,記錄了當時農人一年四季的勞作場景,具有重要曆史研究價值。

二、文學與文化的延伸

三、相關考據

《周禮·春官·籥章》記載,周代有在特定時節擊鼓、吹奏《豳詩》以迎節氣的儀式,鄭玄注疏中明确将“豳詩”對應為《七月》。

豳詩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研究周代社會與文化的珍貴史料。如需更深入解讀,可查閱《詩經》原文及曆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按院北宮子北燭仙人采善蠶叢層岚吃苦遲速馳逐垂耳下首出闱彈剝丹田地志冬除诽諧鲠輔勾追憨跳劃然化蛻毀車混廁鲸波怒浪記驗空泛寬弘連蕚楝花風聾俗梅花處士謬錯農末女大十八變跑媒烹鮮千兒八百湫居礐硞戎儲軟披披三脊茅誓志台吉泰壹堂舅貪扣調絲品竹挑撻痛罵痛惜荼壘完膚吳均體屋舍向壁虛構廂子賢姱銜曜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