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聾俗的意思、聾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聾俗的解釋

(1).愚昧無知的世俗。 晉 趙至 《與嵇茂齊書》:“今将植橘柚於玄朔,蔕華藕於修陵,表龍章於裸壤,奏《韶武》於聾俗,固難以取貴矣。” 唐 孟浩然 《贈道士參寥》詩:“知音徒自惜,聾俗本相輕。” 章炳麟 《<革命軍>序》:“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呂留良 、 曾靜 、 齊周華 等,持正義以振聾俗,自爾遂寂泊無所聞。”

(2).指庸俗而不辨美惡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韋莊奏請追贈不及第人近代者》:“﹝ 顧蒙 ﹞困於旅食,以至書《千字文》授於聾俗,以換鬥筲之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聾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愚昧無知的世俗
    指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蒙昧、缺乏見識的風氣。例如唐代孟浩然在《贈道士參寥》詩中提到“聾俗本相輕”,暗喻世俗對高雅事物的無知與輕視。

  2. 庸俗而不辨美惡者
    形容某些人審美能力低下,無法分辨美丑或善惡。如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批評“聾俗”者以淺薄的标準衡量價值。


二、出處與用例


三、綜合解析

“聾俗”既可用于批判群體性的蒙昧(如封建陋習),也可形容個體審美粗鄙。其核心在于“對外界優秀事物缺乏感知與判斷力”,常帶有貶義,多用于文學或批判性語境。

注意:具體語境中需結合古籍用例(如漢典)理解其曆史内涵,避免與現代衍生義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聾俗

《聾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耳”和“土”。它的拆分筆畫為7畫。

來源

《聾俗》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文獻,最早出現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這個詞的意義是指耳朵聽力障礙、聽覺遲鈍,也引申為與社會風俗、道德等相關的陋習、惡俗。

繁體

《聾俗》的繁體寫法為「聾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有時候也可以看到《聾俗》這個詞以「耳聾土俗」的形式出現。

例句

1. 他患有聾俗,無法聽到其他人說話的聲音。

2. 這個社區鼓勵居民改掉陋習,擺脫聾俗。

組詞

聾啞、聾子、俗氣、陋俗

近義詞

陋習、惡俗、庸俗

反義詞

高雅、文明、禮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