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诗·豳风·七月》。《周礼·春官·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 郑玄 注:“《豳诗》,《豳风·七月》也。吹之者,以籥为之声,《七月》言寒暑之事,迎气,歌其类也,此‘风’也而言‘诗’,‘诗’总名也。” 宋 姜夔 《齐天乐》词:“《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严复 《救亡决论》:“且何必西士,即如其言,则《豳诗》之所歌,《禹贡》之所载,何一不足令此子病生。”
豳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特指《诗经》十五国风中的《豳风》部分。其名称源于周人早期活动的豳地(今陕西省旬邑县、彬州市一带),是周代先民在豳地生活期间创作的民间歌谣合集。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豳”为古地名,周族祖先公刘所立,后成为周文化发源地之一,“豳诗”即指产生于此地的诗歌作品。
从内容构成看,《豳风》现存七篇,包含《七月》《鸱鸮》《东山》等名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七月》,这首长达88句的农事诗完整记录了豳地先民一年四季的耕作、蚕桑、狩猎等生产活动,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事诗的鼻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毛诗正义》指出该诗“言豳公之教,周公陈之”,反映了周代以农立国的社会形态。
从文学价值分析,豳诗采用四言句式,善用比兴手法。如《鸱鸮》以禽鸟喻人,通过母鸟筑巢的艰辛暗喻周初政治斗争;《东山》则通过戍边士兵的视角,展现战争与归乡的复杂情感。这些作品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评价其“述民事之艰难,道人情之真挚”。
后世文人常援引豳诗典故,如苏轼《前赤壁赋》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即暗指《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现代考古研究也证实,《七月》所载星象物候与豳地天文历法高度吻合(《考古学报》2023年第2期)。
豳诗是汉语词汇,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豳诗特指《诗经·豳风·七月》。该诗是《国风》中最长的篇章,共八章,每章十一句,主要描述周代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的农事活动与季节变迁,反映古代农耕社会的日常生活。
历史背景
“豳”是周朝先祖公刘建立的古国名,后演变为地名(今陕西境内)。诗中提到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等句,记录了当时农人一年四季的劳作场景,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周礼·春官·籥章》记载,周代有在特定时节击鼓、吹奏《豳诗》以迎节气的仪式,郑玄注疏中明确将“豳诗”对应为《七月》。
豳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周代社会与文化的珍贵史料。如需更深入解读,可查阅《诗经》原文及历代注疏。
板僵鞭长莫及弊衣疎食貏豸不瘳虿芥成双成对絺巾怆动出调电椅繁华凡医風回電激宫徵刮痕管络刿心鉥目鼓子词嗥叫好乐闳厚闳整徽尘惠政昏主骄稳汲善疚惸蠲阁款怀苦腻毛利率梅红门径麛夭弄竹弹丝啪啦平头小样巾挈皋秦笔青牛翁弃琼拾砾饶减蹂蹀三茅散送鳝脯商暮食牀识文谈字失心倘或间讬旨翫寇帷帏为伍五辞误攫金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