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文學家 吳均 ,文章清秀拔俗,時人或仿效之,稱“吳均體”。《南史·文學傳·吳均》:“ 均 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斆之,謂為‘吳均體’。”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五篇:“ 均 夙有詩名,文體清拔,好事者或模拟之,稱‘吳均體’。”
吳均體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開創的一種文學風格,以清秀拔俗、古樸雅緻著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吳均體得名于吳均(469—520年),其文章以“清拔有古氣”為特點,語言明暢且用典自然,在南朝時期被廣泛模仿。
核心特點
曆史評價與影響
《梁書》記載吳均文體被時人稱為“吳均體”,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提到其影響力,認為其風格為後世所模拟。
代表作品
吳均的《齊春秋》《贈王桂陽》《詠慈姥矶石上松》等作品集中體現了這一風格。
補充信息
吳均出生于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其詩現存140餘首,多為贈答、贈别題材。
如需進一步了解吳均體的音韻分析或具體作品解讀,可參考權威文學研究資料。
《吳均體》是中文中的一個詞彙,常用于書法和字體方面。它指的是一種具有特定風格和形式的漢字字體。該字體創始于吳均先生,因此得名。
《吳均體》的拆分為:吳、均、體。
其中,吳為姓氏,是左右結構的漢字。
均為左右結構的漢字,其部首為土,筆畫數為七。
體為上下結構的漢字,其部首為亻(人),筆畫數為六。
吳均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楷書和隸書。它采用了古代楷書的筆畫結構和線條流暢的特點,同時融入隸書的一些書寫風格。這使得吳均體擁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吳均體在繁體字中的表示與簡體字相似,沒有較大的差異。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在《吳均體》創始之前,古時的漢字書寫更為規範,筆畫較為簡潔。吳均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改變,更加強調了筆畫的縱橫交錯和線條的流暢性,使字體更顯現出書法藝術。
1. 他以吳均體書寫的字迹被稱為藝術傑作。
2. 老師示範了吳均體的書法技巧,同學們紛紛争相學習。
組詞:吳均體書法、吳均體字、吳均體風格
近義詞:吳氏體、吳式字
反義詞:宋徽宗字、王羲之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