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邠詩的意思、邠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邠詩的解釋

(1).指《詩·國風》中的《豳風》。《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葆佾陳階,金瓟在席,戚奏翹舞,籥動《邠》詩。” 李善 注:“《周禮》……仲春擊土鼓,歌《豳》詩,以迎暑也。”

(2).指《詩·豳風·七月》,全篇八章,章十一句,是《國風》中最長的篇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聖》:“《邠》詩聯章以積句,《儒行》縟説以繁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邠詩”是《詩經》中“豳風”的别稱。因“邠”為“豳”的異體字,《說文解字》載“豳,周太王國,在右扶風美陽。從山從豩。豩亦聲。邠,美陽亭即豳也”。這一名稱源于周代邠地(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的民歌,收錄于《詩經·國風》中,包含《七月》《鸱鸮》等七篇作品,主要反映西周時期農耕生活與農事禮儀。

漢代鄭玄在《毛詩箋》中指出:“豳者,後稷之曾孫公劉自邰遷居焉”,印證了邠詩與周族遷徙發展的密切關聯。其核心篇章《七月》以八章八十八句的規模,完整記載了農人一年四季的耕作時序,被清代學者方玉潤評為“天下之至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與文學價值。

現代學者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特别強調:“《豳風》之詩,獨言農事,與他風異”,突顯其作為現存最古老農事詩的獨特地位。這些詩作不僅保存了古代物候曆法信息,其“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等細膩描寫,更成為後世研究先秦社會形态的重要文學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邠詩”是古代文獻中對《詩經·豳風》的别稱,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邠詩”指《詩經·國風》中的《豳風》部分。“邠”是“豳”的異體字,二者通用,均為周代古地名(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

  2. 特指篇章
    狹義上可專指《豳風·七月》一詩。該詩共八章,每章十一句,是《國風》中最長的篇章,内容描寫農事勞作與季節變遷。

二、文化背景

三、現代對應

“邠”今作“彬”,如陝西省彬州市(原邠縣)。研究《詩經》時,“邠詩”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安民榜寶勒碧藍兵操裁兵參骞陳思川岫賜墩打講颠風第三世界睇視耳挖勺二氧化碳方面大耳房屋憤激公田恒直合注後絕荒蕪回繞活絡徼名經師人表噤嘇進轉擊碎唾壺鞠戲鞠獄臨危授命禮賞遛彎籠蓋奴産子破玩意兒樸茂卡子窮堕漆桶底脫拳禍權欲熏心三素雲生骨釋宗手搖車手照刷照食饑息勞私鈚頭隨遇推後讬賞完惜文筆誣怪象觯攜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