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即耳挖。以其形如勺,故名。 老舍 《茶館》第一幕:“老人進來,拿着些牙籤、胡梳、耳挖勺之類的小東西,低着頭慢慢地挨着茶座兒走。”參見“ 耳挖 ”。
“耳挖勺”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一種用于清潔耳道的工具,又稱“耳挖”“挖耳勺”“耳扒子”。其名稱源于形狀——細長柄的一端帶有小勺狀結構,可伸入耳内掏挖耳垢或緩解耳癢。
唐代文獻記載宰相杜悰曾稱其為“鐵了事”,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老舍在《茶館》第一幕中描寫老人售賣“耳挖勺”,反映了它在市井生活中的常見性。
長期頻繁使用可能損傷耳道黏膜,引發中耳炎等疾病,需謹慎使用。
該詞具有地域特色,北方方言中更常用,南方多稱“挖耳勺”。英文對應詞為“earpick”。
耳挖勺既是實用工具,也承載着民俗文化内涵,但需注意科學使用。
《耳挖勺》是一個民間俚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他人的事情過于關注,好奇程度超過正常範圍。這個詞語的意思就像是一個人把勺子伸進自己的耳朵裡,試圖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耳挖勺》的拆分部首為耳(左耳:耳朵,右耳:能聽到信息的地方,代指聽),挖(挖掘),勺(勺子)。整個詞語共有11個筆畫。
《耳挖勺》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網絡上,并迅速傳播開來。它的出現源于人們對他人窺探,八卦,對隱私的過度關注的諷刺和批評,用以形容好奇心過重的人。
在繁體字中,《耳挖勺》的寫法為「耳挖勺」。繁體字中保留了傳統漢字書寫的特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然而,《耳挖勺》是一個現代俚語,沒有古代漢字的寫法。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已經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态。
1. 他真是個耳挖勺,對别人的事情總是八卦不停。
2. 别那麼耳挖勺,關注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1. 組詞:耳癢、挖掘、勺子。
2. 近義詞:八卦、愛管閑事。
3. 反義詞:謹慎、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