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憤激的意思、憤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憤激的解釋

(1).憤怒激動。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二》:“士卒皆有憤激之氣,救敗赴亡之急,以決一旦之命。”《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七年》:“﹝ 劉毅 ﹞及敗於 桑落 ,知物情已去,彌復憤激。” 蔣光慈 《短褲黨》四:“但是粗笨的工人群衆越受屠6*殺越憤激,越受壓迫越反抗。” 葉聖陶 《多收了三五鬥》:“而不粜那已經送到河埠頭來的米,卻隻能作為一句憤激的話說說罷了。怎麼能夠不粜呢?”

(2).激奮,激昂。 晉 張華 《壯士篇》:“壯士懷憤激,安能守虛沖。”《南史·宋紀上·武帝》:“丹誠未宣,感慨憤激,望霄漢以永懷,盼山川以增佇。” 宋 葉適 《台州州學三老先生祠堂記》:“及 隆興 英睿憤激,大勢宜若遽振。”

(3).指偏激。 明 焦竑 《李氏<焚書>序》:“ 宏甫 快口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忤者。” 清 王筠 《箓友肊說》:“ 筠 質性粗俗,多憤激過當之語。” 鄭觀應 《<盛世危言>自序》:“将先後所論洋務五十五篇……付諸手民,定名曰《盛世危言》。自知憤激之詞,不免狂戇僭越之罪。”

(4).形容氣勢猛烈。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畿輔雜記二·苑家口》:“獨一河承受諸水,河身狹隘,氣勢憤激,流沫盤渦,濤聲衝撞。”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憤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憤激(fèn jī)指因強烈不滿或受到不公正對待而産生的憤怒與激動交織的情緒狀态,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詞義解析

  1. 憤怒與激動結合

    指情緒從強烈不滿(憤)升級為難以抑制的激動(激),常伴隨言行失控。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憤怒而激動”。

  2. 程度強于一般憤怒

    強調情緒爆發性,區别于含蓄的“憤懑”。例:“群情憤激”形容衆人情緒激烈沸騰。

二、詞源與構成

三、經典用例

  1. 文學語境

    “目睹暴行,他憤激難抑,拍案而起。” ——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2. 曆史記載

    《明史·海瑞傳》載百姓因賦稅苛重“憤激聚訟”,反映民怨沸騰之态。

四、近義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憤怒 側重怒意,未必伴隨行動
憤慨 強調正義感與道德譴責
憤激 突出情緒外顯與沖動性

五、權威參考


來源說明: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經典文學作品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憤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憤怒而激動,常用來形容因強烈不滿或受到不公對待而産生的激烈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情緒上的憤怒與激動交織狀态,通常由外界刺激引發。例如:“憤激的情緒難以平複”。

  2. 出處與曆史用法

    • 最早見于漢代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士卒皆有憤激之氣”,描述士兵因戰況激烈而情緒激昂。
    • 《南史·宋武帝本紀》中“丹誠未宣,感慨憤激”則強調忠誠未得回應時的激憤。
  3. 近義詞與語境差異
    近義詞包括“憤怒”“憤慨”“義憤”,但“憤激”更突出情緒的外顯性與激烈程度。例如葉聖陶在《多收了三五鬥》中用“憤激的話”體現農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4. 用法與例句

    • 文學描寫:多用于刻畫人物心理或社會矛盾,如蔣光慈《短褲黨》中“工人群衆越受壓迫越憤激”。
    • 偏激含義:明代焦竑評價李贽“憤激過甚”,此處隱含因情緒過激而行為偏頗的貶義。
  5. 相關擴展
    該詞在古漢語中也可表示“氣勢猛烈”(如、7),但現代漢語中此義項較少使用。

總結來看,“憤激”既可用于中性描述激烈情緒,也可能因語境帶有一定批判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及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跋勅保護關稅北監鞭約近裡兵銷革偃博悉不徇晨鼓玷捶怼怨二名額頭豐膚豐膩戆士鈎取官典廣莫門光嶽寒鵲霍索佳期近側寖弱絕句軍司喀巴姱麗樂此不疲略盡梁鼎黎朦子溜光木畫牛糞栖寄歧頤臞臞讓揖熱戀輮蹈三魂出竅三足鼎商雒攝縷缞麤死棋檀褐跳膿鐵窗童秃吐蚊鳥往常偉抱慰問電握椠舞操物體詳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