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forced to leave one's native land;go into exile] 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流落逃亡在外
(1).因在本鄉、本國不能存身而逃亡流落在外。《詩·大雅·召旻》:“瘨我饑饉,民卒流亡。” 鄭玄 箋:“病國中以饑饉,令民盡流移。”《新五代史·雜傳十·王周》:“ 涇州 張彥澤 為政苛虐,民多流亡。”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那學院裡的教授和講師也到本地初中裡來兼點課,多少也能給他們流亡在異地的生活改善一些。”
(2).指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後漢書·虞诩傳》:“ 詡 乃占相地埶,築營壁百八十所,招還流亡,假賑貧人,郡遂以安。” 宋 蘇轼 《徐州謝獎谕表》:“臣敢不躬親畚築,益修今歲之防,安集流亡,盡復平時之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防城起義清方檔案》:“仍著 秦炳直 督飭各軍搜捕餘匪,撫恤流亡,以期早日肅清。”
(3).隨流水消逝。《楚辭·九章·惜往日》:“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王逸 注:“意欲淹沒,隨水去也。”
(4).猶危亡。《楚辭·東方朔<七谏·哀命>》:“痛 楚國 之流亡兮,哀 靈脩 之過到。” 王逸 注:“言 懷王 之過,已至於惡, 楚國 将危亡,失賢之故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飾備利, 吳 必懼,懼則難必至。” 陶曾佑 《中國文學之概觀》:“凡吾同胞,其有哀文學之流亡,斯文之隳堕者乎,請速競争文界,排擊文魔,拔劒嘯天而起舞!”
(5).散失。《史記·儒林列傳》:“ 秦 時焚書, 伏生 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 漢 定, 伏生 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 齊 魯 之閒。”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集·尚書叙錄》:“夫《書》之厄已至矣, 伏生 掇拾於流亡之餘。”
“流亡”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因不可抗力因素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流落他鄉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流亡(拼音:liú wáng)指因政治迫害、戰争、自然災害等原因無法在原本居住地生存,而被迫逃亡到異鄉或異國。例如:“流亡政府”“流亡海外”等表述均體現這一核心意義。
主要原因
使用場景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7)提到的遊戲術語(如“城池流亡”)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與常規詞義無關,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典籍。
流亡(liú wáng)是指因為種種原因而離開自己的家鄉或國家,逃離到其他地方居住的行為。流亡者可能是政治異見者、戰争逃亡者或者被迫離開家鄉的人。
《說文解字》将“流亡”的部首是“氵”和“亠”。
部首“氵”代表水,而部首“亠”代表頭部。
“流”字共有八畫,“亡”字共有三畫。
“流亡”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是由“流”和“亡”兩個字組成的。
“流”字用來表示水流不止的狀态,也可以引申為人離開原來所在的地方。
“亡”字用以表示人遠離家鄉或喪失某種地位的意思。
在繁體中,“流亡”一詞的寫法與簡體中相同。
古時候,“流亡”一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
“流”字在古代寫作“流”(liú),演變到現在的形狀。
“亡”字在古代寫作“亾”(wáng),演變到現在的形狀。
1. 由于政治原因,他被迫流亡到其他國家。
2. 在二戰期間,許多猶太人為了生存而流亡到其他國家。
3. 那位流亡的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
1. 流亡者
2. 流亡國
3. 流亡政府
4. 流亡生活
5. 流亡命運
1. 流散
2. 流移
3. 流離
4. 流動
5. 遷徙
1. 安定
2. 安居
3. 歸鄉
4. 回國
5. 返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