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mon customs]∶世間一般的習俗
世俗之見
(2) [mundane]∶非宗教的
她不允許他們在去教堂來回的路上談論世俗的事情
(1).指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文子·道原》:“矜僞以惑世,畸行以迷衆,聖人不以為世俗。”《史記·循吏列傳》:“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 明 邵璨 《香囊記·辭婚》:“隻是這個人有些執古相,不通世俗。”
(2).塵世;世間。《莊子·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将固驚邪?” 漢 賈誼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惡。” 明 李贽 《與焦弱侯書》:“世俗俚語亦有可取之處: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忍痛易,忍癢難。” 王西彥 《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樂,一切所謂榮華富貴,我全看破了。”
(3).指俗人,普通人。《莊子·天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南君書·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宋 蘇舜欽 《和彥猷晚宴明月樓》之一:“憑欄揮手問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宮?”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世俗以勢利為是非,皆此類也。”
(4).流俗;庸俗。 唐 韓愈 《王公墓志銘》:“公所為文章,無世俗氣。” 葉聖陶 《倪煥之》一:“ 樹柏 說到末了一句時, 煥之 覺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練,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間刻畫出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世俗漢語 快速查詢。
“世俗”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層面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社會風俗與凡俗觀念
指當時社會的普遍習俗或流俗觀念,如“世俗之見”。例如《莊子》提到“以與世俗處”,強調與普通社會觀念共處。
非宗教屬性
與宗教相對,指塵世或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如“世俗的享樂”“非宗教的日常事務”。
文化視角
哲學與文學中的批判
道家經典《文子》《莊子》等将“世俗”與“聖人”對立,批評其拘泥于表面習俗。例如《莊子·天地》提到“遊世俗之間”,暗含對凡俗的疏離感。
在宗教文本(如聖經)中,“世俗”常指與信仰對立的欲望或行為,需“除去世俗情欲”。潮汕方言則用“世俗人”指代普通大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例句,可查閱《莊子》《文子》等典籍,或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世俗(shì sú)一詞常用來形容與宗教、信仰無關的世界,與宗教教義相反。它指的是以世界上的日常事務、人情世故、社會規範等為主要依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說文解字》中,世俗的構字部首是一,并且通過九筆來書寫。
世俗一詞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國儒家學說的思想體系,指的是離開宗教教義,注重于世俗人事的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世俗一詞常被用來描述不受宗教影響,追求功利、物質利益以及世俗化價值觀的社會現象。
世俗的繁體字為「世俗」。
在古代,世俗的寫法為「世樹」,原意為樹木叢生的世界,後來經過演變變成了如今的寫法。
1. 他完全背離了世俗道德觀念,追求個人的私利。
2. 雖然他出身于世俗家庭,但他追求精神上的提升。
世俗化、世俗主義、世俗觀、世俗思維、世俗人生
庸俗、俗世、塵世、塵俗
宗教、信仰、神聖、超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