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綴於榜末。指及第的末等。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鹹淳三事》:“ 賈公 欲優學舍以邀譽,乃以校尉告身、錢帛等,俾京庠拟試。時 黃文昌 方自 江 閫入為京尹,益增賞格,雖末綴,猶獲數百千。於是羣四方之士試者紛然。”
“末綴”屬于漢語詞彙中的邊緣組合形式,目前未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從構詞法分析,“末”指事物終端的部分,如《說文解字》釋“末”為“木上曰末”,後引申為末端、結尾;“綴”本義為縫合,《說文》載“綴,合箸也”,後衍生出連接、附加之意。
在當代語言實踐中,“末綴”可能作為臨時組合詞,指代以下兩種語義:
建議在實際使用中優先選擇“後綴”“末尾标注”等規範表述,以确保語言表達的準确性。
“末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末綴”指“綴于榜末”,即名字被列在榜單的最末尾,特指科舉考試中及第者的末等名次。例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鹹淳三事》記載,考生即使“末綴”也能獲得一定賞賜,說明該詞用于描述榜單末尾的排名情況。
該詞常見于古代科舉文獻,如宋代科舉考試中,榜單末尾的考生雖名次靠後,但仍屬及第範疇。例如《鹹淳三事》提到“末綴猶獲數百千”,說明末等考生也能得到獎賞。
需注意與“尾綴”區分:“尾綴”是語言學中詞語末尾的附加成分(如“子”“兒”),而“末綴”專指榜單末尾的排名。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成語典故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完整出處,可參考《齊東野語》等古籍。
安理會白薤熚熚剝剝避難趨易伯牧不堪其憂不是寃家不聚頭逋薮布序補足側頭遲遲出庭費黜周王魯大塊朵頤釣奇發采伐毛洗髓風器寡仇橫征暴斂鶴算觳觫車雞豆子驚霰潦歲鐮采料兵靈幌靈應零用賬迷離撲朔鳴镳冥參尼姑僻詭愆戾鉛摘磬筦勤謹親仁善隣認死扣兒肉柱上倉奢麗聖海眚妖獅帶市歌壽宮獸睡霜幹頭頭是道外候踠足晤歌閑苗銜石填海顯形銷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