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綴於榜末。指及第的末等。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鹹淳三事》:“ 賈公 欲優學舍以邀譽,乃以校尉告身、錢帛等,俾京庠拟試。時 黃文昌 方自 江 閫入為京尹,益增賞格,雖末綴,猶獲數百千。於是羣四方之士試者紛然。”
“末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科舉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末綴”指“綴于榜末”,即名字被列在榜單的最末尾,特指科舉考試中及第者的末等名次。例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鹹淳三事》記載,考生即使“末綴”也能獲得一定賞賜,說明該詞用于描述榜單末尾的排名情況。
該詞常見于古代科舉文獻,如宋代科舉考試中,榜單末尾的考生雖名次靠後,但仍屬及第範疇。例如《鹹淳三事》提到“末綴猶獲數百千”,說明末等考生也能得到獎賞。
需注意與“尾綴”區分:“尾綴”是語言學中詞語末尾的附加成分(如“子”“兒”),而“末綴”專指榜單末尾的排名。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成語典故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完整出處,可參考《齊東野語》等古籍。
末綴是指附加在詞後面的一種語法元素,用于改變詞的詞性、詞義、語法功能等。
末綴是由“缶”(fǒu)和“糸”(mì)兩個部首組成,共有5畫。
末綴這個詞來源于日本漢字的音譯,是“mò zhuì”的音譯結果。
末綴的繁體字為「末綴」。
在古代,末綴的寫法可能不統一,因為漢字的書寫經曆了演變和變形。在古籍中,我們可能會看到類似的字形,但具體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1. 對于詞典編纂工作者來說,熟悉各種常見末綴是必要的。
2. 在這個單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名詞化末綴。
末綴可以與各種詞根結合構成新的詞彙,如:詞根+末綴形式、動詞+末綴形式等。
例如:可愛(形容詞)+性(名詞化末綴)= 可愛性(名詞)。
末綴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因為它是一種詞法構件,用于改變詞的詞性和詞義,而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個詞彙。相對應的概念是前綴,它是指附加在詞前面的語法元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