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forced to leave one's native land;go into exile] 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
(1).因在本乡、本国不能存身而逃亡流落在外。《诗·大雅·召旻》:“瘨我饥饉,民卒流亡。” 郑玄 笺:“病国中以饥饉,令民尽流移。”《新五代史·杂传十·王周》:“ 涇州 张彦泽 为政苛虐,民多流亡。”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那学院里的教授和讲师也到本地初中里来兼点课,多少也能给他们流亡在异地的生活改善一些。”
(2).指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后汉书·虞诩传》:“ 詡 乃占相地埶,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賑贫人,郡遂以安。” 宋 苏轼 《徐州谢奖谕表》:“臣敢不躬亲畚筑,益修今岁之防,安集流亡,尽復平时之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防城起义清方档案》:“仍著 秦炳直 督飭各军搜捕餘匪,抚恤流亡,以期早日肃清。”
(3).随流水消逝。《楚辞·九章·惜往日》:“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王逸 注:“意欲淹没,随水去也。”
(4).犹危亡。《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痛 楚国 之流亡兮,哀 灵脩 之过到。” 王逸 注:“言 怀王 之过,已至於恶, 楚国 将危亡,失贤之故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国新流亡,今乃復殷给,缮饰备利, 吴 必惧,惧则难必至。”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凡吾同胞,其有哀文学之流亡,斯文之隳堕者乎,请速竞争文界,排击文魔,拔劒啸天而起舞!”
(5).散失。《史记·儒林列传》:“ 秦 时焚书, 伏生 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汉 定, 伏生 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 齐 鲁 之閒。”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尚书叙录》:“夫《书》之厄已至矣, 伏生 掇拾於流亡之餘。”
“流亡”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历史纵深与社会学内涵的词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词指“因灾害、战乱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故土或祖国”。其核心要素包含三方面:
强制迁徙属性
词根“流”原指水的移动,《说文解字》释为“水行也”,引申为不可控的被动迁移状态。“亡”在甲骨文中作“亾”,象人匿于隐蔽处,二字组合强化了生存危机下的逃亡本质。
历史语义演化
先秦文献《诗经·大雅》已有“流亡以忧”记载,指自然灾害导致的迁徙。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流亡在外”,词义开始向政治迫害延伸。
现代法律界定
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将“有正当理由畏惧迫害”作为流亡的核心要件,此定义被《法学大辞典》收录,强调其与现代公民权利保护体系的关联。
该词在语用层面常与“难民”“庇护”构成语义场,如《世界人权宣言》第十四条所述“人人有权在其他国家寻求和享受庇护以避免迫害”。近义词“逃难”侧重突发灾难,“流离”强调空间位移,反义词“归国”“遣返”则构成对立概念群。
“流亡”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因不可抗力因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他乡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流亡(拼音:liú wáng)指因政治迫害、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无法在原本居住地生存,而被迫逃亡到异乡或异国。例如:“流亡政府”“流亡海外”等表述均体现这一核心意义。
主要原因
使用场景
部分低权威来源(如、7)提到的游戏术语(如“城池流亡”)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与常规词义无关,需结合上下文区分。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典籍。
长辞迟货焠掌存问黨碑诞言抵触蝶绡多吃多占樊孙发笑分辩丰棱钩挂枸杞子瓜蔓水规谏酣眠浩仓禾谷痕瑕合刃讲射监烛集次金石交情今下膌胜苴秸砍脍刻划厉兵秣马陵邑缕子脍渺远磨穿铁鞋聘弓谴负锖色乾酪荣泰瑞竹腮红骚僥森冷山雨欲来风满楼少陵蛇蛊受授秫谷斯世松肪绥山桃宿奸素月鼗武偷青土阆骛神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