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退都處于危急境地。 明 何景明 《中林之棘》詩之四:“豈不是思,進退維亟。”亦作“ 進退維艱 ”。 清 江忠源 《條陳軍務疏》:“欲留則違其歸順之心,欲去則恐膺不測之戮,低迴無計,進退維艱。”
進退維亟(jìn tuì wéi j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多用于描述軍事、道德、決策等複雜情境下的兩難局面,強調危機性和緊迫性。需注意語境,避免與“進退維谷”(側重困境而非危機)混淆。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進退維亟》是一個成語,其中“進退維亟”四個字分别表示“前進、後退、調整和緊急”。這個成語形容事情的發展及時緊迫,需要及時采取行動。
《進退維亟》由以下部首和筆畫組成:
進(辶步):辵(辶)部首,7筆
退(辵月):辵(辶)部首,7筆
維(纟):纟(糸)部首,7筆
亟(八):八(丷)部首,3筆
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後漢書·張衡傳》中,張衡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他在北方出差時遭遇到了暴雪,被困在山中。他冒險前行,努力尋找出口,最終成功返回。張衡後來寫了《離騷》一書,其中有一句“進退維亟”,來形容自己當時的困境。
《進退維亟》的繁體字為「進退維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進退維亟》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不同。具體來說,有些古代文獻中将“維”寫作“維”,有些将“亟”寫作“及”或“急”。不過,這些不同的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了。
他們處在一個進退維亟的境地,必須立即找到解決辦法。
相關組詞有:“進退兩難”、“維持”、“迅速”等。
近義詞有:“緊急關頭”、“關鍵時刻”、“緊迫”等。
該成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