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留;停止。 唐 韓愈 《嶽陽樓别窦司直》詩:“盃行無留停,高柱送清唱。”《紅色歌謠·竹片歌》:“努力擴大鐵紅軍,全體動員莫留停。”
“留停”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停留、停止不前,具有動詞性特征。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對其釋義及用法進行詳細解析:
停留;停止行進
指人或事物在某一地點或狀态中暫時滞留不前。
例: “舟行遇風浪,隻得留停江畔。”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修訂版)第7卷,第102頁。
中斷;擱置
表示動作或進程的暫時中止。
例: “工程因雨留停數日。”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831頁。
“留停”更強調被動或被迫的中斷(如外界因素導緻),而“停留”多指主動暫停(如“途中停留片刻”)。
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對複合動詞的語義分析。
該詞多見于文言或近代白話作品,如:
“風雨留停客,山川待歸人。”
——《全唐詩·卷三百》(清代輯錄本)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料庫(無有效網絡鍊接,可參考紙質版《全唐詩》索引)。
當代漢語中,“留停”已屬罕見,多見于方言或特定語境(如文獻、詩詞仿寫)。建議優先使用“停留”“暫停”等現代常用詞。
來源:《現代漢語頻率詞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6年)對低頻詞的統計說明。
注:因權威詞典網絡版多需訂閱訪問,本文來源标注以紙質版為準。如需線上驗證,可查閱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需機構權限)或教育部《異形詞整理表》(官網公示文件)。
“留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停留、暫停,指暫時停止某項活動或行動,等待合適的時機再繼續。以下是詳細解析:
“留停”與“停留”為同素逆序詞,但“停留”更側重“暫時留在某處”(如“在北京停留三天”),而“留停”更強調“主動暫停進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安分守已堡壁冰解雲散不震床頭錢初來乍到村胥大事誇張跌宕格抵諆發端詞風胡子鳳液福音光華扢秃鴻羲槐鼎賄貨公行嘉議大夫解說浸包菁英救急扶傷刻桷類會靈曲靈照買命馬兀馬蚿門鬥明線披洩匍匐前進謙肅秋溜權相掃地俱盡沙棘生父盛運伸述沈涎事勢時體守卡樞幹稅厘襚禮讨罰脫靶瓦礫溫吞水我曹無面馎饦遐軌相挈銷蕩銷遣